原创 咒水之难:明朝版“崖山之败”,永历朝42大臣,如何被马吉翔祸害?
创始人
2025-07-04 19:02:44
0

一生颠沛流离、常在逃亡中渡过危难的永历帝,绝没料到,他逃出云南迈入缅甸国土第一步之后,便再无自由、再无逢凶化吉的希望了。

他“徐图恢复”的打算只是幻想,当他认清了这已错走的第一步时,已追悔莫及。

1、劝永历帝入缅的两个人

当时力主其移驾西南,而危急时可暂入缅境之议者,主要是沐天波与马吉翔两人。

两人主张一样但目的却截然相反,入缅之后两人又都极力实现自己的目的。其中马吉翔的想法与缅人的要求获得了某种一致,结果其阴谋得逞,使永历帝及其臣下一步步陷入绝境。这是永历帝始料所未及的。

本来黔国公沐天波,这位明朝开国元勋黔宁昭靖王沐英的十一世孙,忠心耿耿于永历帝,他提出赴永昌、腾越,紧急时入缅的主张,为的是永历帝于困境中重振旗鼓,是有充分根据的。

因为他从祖先以来,世守云南,忠于国家,恩泽广布,不论土汉对其都有深情,其威望甚高。而且世代与缅甸友好相处,缅国王、臣也对其甚为敬重。

凭借这种关系,君臣上下齐心一致,是可以共渡难关的。当然即使仓皇转移之际,他也并非消极逃窜。

当大理、腾越无法立足,不得不进入缅甸之际。他思虑深远主动提出“圣驾进,臣必居外”的主张,建议文武将士分一半随永历帝入缅,以另一半奉太子留国内,监国于茶山。

目的是使皇帝在缅地“亦有外援可恃”。

可惜这一重要建议并未被一心想逃跑了之的永历帝所采纳,而君臣全部入缅。

当然入缅甸之后,形势陡变,比想象的情形要坏得多。

不仅永历帝的恢复大业,在这里已无法谈到、连行动自由也逐渐丧失。

2、不同的动机

永历帝君臣陷入了困境。

又是沐天波首先发现了问题的严重、到缅甸仅一个月后的三月份,当时住在距缅都阿瓦尚远的井垣之时,沐天波便与绥宁伯蒲绥、总兵王启隆邀马吉翔等人,集于大树之下商议。

沐天波说:

“缅酋待我等日渐无礼,不可深入。不若就此处走护勒沙,向孟艮、孟养界上去,由大撤可达交趾。”

当是李定国正在护撤、孟艮一带,前往该地,是“以就定国”。

沐天波认为,当此之时,如此“尚可图存”。是于困中求生之计。

马吉翔却坚决反对,但他提不出反对的理由,却撒泼说:

“皇上三宫交付众位,我从此不管保护事!”

负责戎政和御营警卫的马吉翔,说出如此之言分明是要挟。结果此议作罢,永历帝同其臣下继续深入缅境,从此便更难抽身。

马吉翔力主入缅完全出于个人挟永历帝以揽权专擅的考虑。

他把皇帝作为傀儡,排斥一切大臣,他希望护驾者越少越好,凡主张离缅归国或前来迎驾者,采取一概拒绝的态度。

当永历帝向缅甸进发时,他已策动将领孙崇雅于途劫掠诸臣,竭力阻止其扈驾赴缅。

而入缅之后,他生怕永历帝再离缅归国,而阻挡切千辛万苦率兵前来迎驾的将领。假借永历帝的名义,发敕传谕各关,“朕已航闽,后有一切兵来,都与我杀了!”

想让永历帝永远也不得回国。而居缅之时,马吉翔大权在握,大搞腐败政治,“文恬武嬉,苟延岁月”,醉生梦死,自轻自贱。在缅人面前丢尽了脸。令人轻蔑、鄙视,使永历帝的处境更加困难。

3、醉生梦死的君臣

永历十三年(1659)五月,永历帝被缅人安排住入者梗之后,随驾的文武官员各在行宫附近结草为屋。

虽条件简陋,但卧薪尝胆,未始不可作为以曲求伸,争取异日恢复之根据地。

但足令永历帝失望地是,不少大臣竟随遇而安起来。居舍既落成,缅民前来贸易,人来人往如同集市,而“文武官短衣跣足混入缅妇,席地坐笑”。

按常规看来这是很不成体统之事。当时守本分的缅甸官员见此情景很是吃惊,他们私下议论说:“天朝大臣如此嬉戏无度,天下安得不亡!”

而不止如此,不少官竟成群成伙地相聚,“张灯高饮,彻夜歌号”。尽情享乐起来。

对此永历帝十分不安,为制止这种伤风败俗,宴安鸩毒的举动,他特定夜巡制度,“每夜派各官员巡更”。加以禁止。但却禁而不止。

这年八月,永历帝病左足,疼痛难忍,“昼夜呻吟”。但诸臣照旧“结舍酣歌,毫无顾忌”。马吉翔及司礼监李国泰于中秋之夜畅饮于皇后之兄王维恭宅中。

王维恭有戏名叫黎应祥,是广东人。马吉翔、李国泰呼其出来唱歌。

黎应祥流着泪说:

“上宫禁咫尺,玉体违和,此何等时,乃欲行乐,应祥虽小人,不敢闻命。”

王维恭闻此言立即站起来杖打黎应样。

隔院的永历帝听到哭声,传旨责备王维恭说:

“皇亲即目中无朕,当念母死新丧,不宜闻乐。”

而与此同时,蒲绥与太监杨国明开起赌场来,公开赌博。永历帝大怒,下令锦衣卫摧毁赌场,但却“诏令不行,争赌如故”。

九月,缅人送来稻谷,永历帝下令分给随驾官员中生活困难者。

马吉翔却据为己有,只分散给自己的亲厚者。廷臣对此“纷纷不平”。

侍卫总兵邓凯大呼道:

“时势至此,尚敢蒙蔽上听,升斗之惠,不给从官,良心何在?”

马吉翔无法回答,却命其亲信吴承爵“猝仆凯于地,损一足”。

针对从臣的生活困难,马吉翔还向永历帝施加压力。

4、马吉翔的无耻

一天,他同李国泰一起向永历帝上奏说,在廷之臣已有三日不举火做饭者。“言之再三。”

请皇帝解决。

永历帝被逼得无奈,“怒掷皇帝之宝”,命管库太监李国用击碎分发给困难者。

国泰惶恐地跪下叩头道:“臣万死不敢碎此宝。”

但第二天,马吉翔同李国泰却击碎了皇帝御用之玉印,将碎块分给各员,“不分窘裕”。

永历帝怒不可遇地骂道:

“马吉翔、李国泰二奴沾名钓誉,将朕作人情送人。赌博饮酒,挥金如土,今乃碎朕国宝,分较辎体,良心何在?”

其实,对马吉翔来说,他早已丧尽了良心,可谓作恶多端,早就是死有余辜之人。

他自到永历帝身边之后,做尽了坏事,已多次把永历帝逼入绝境。

本来永历帝曾多次欲除之,却又多次没除掉。

而可悲地是,永历帝从来没有认真地从马吉翔害己、害国的行径中吸取教训,并严肃处理。

结果又不断地遭受其害。马吉翔不断作恶,不断暴露,又不断蒙混过关,从某种情形上说永历帝成了马吉翔的保护伞。

而永历帝受马吉翔之害又是永历帝自找。永历帝这次只不过是发发火而已,于事丝毫无补。

马吉翔更结党营私,所有亲属、亲信都得高官,并封官许愿。

“一时在缅诸臣,毫无顾忌,每日争官争位,殆无宁宇。”

当时为争官,太常博士邓居诏、行人任国玺,“几于相殴”。马吉翔的弟婿私人互相标榜,当时虽处十分困窘之中。

他们已设计好了将来“出险”之后各应封当之官是:

杨在拜相、以马雄飞为总宪。而吏部侍郎邓士廉逢迎讨好于马吉翔,想当尚书。马吉翔之婿杨在“不时判乩仙”,搞扶鸾迷信,“妄传祸福,以惑人心”。

他们翁婿一起狼狈为奸“蒙蔽上听”。当时他们看中了“年少心险,能通缅语”的潘璜,叮嘱其扶鸾说:“仙告我矣,某处有兵来迎,当于某日至冈上。”

以“邀赏取悦”于永历帝。但他又恐露了马脚,怕李定国真的率兵前来,揭发其罪恶,而“不得自恣”。所以马吉翔又假传帝旨,令定国“勿入缅”。总之马吉翔翻覆作恶“盖难枚举。至文武升迁,仍由权贿”。

把困顿的流亡之时的永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5、沐天波歃血密谋

马吉翔的专横恣肆已把永历帝置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不少有正义感的大臣看在眼里,反感极大。

行人任国玺正给太子讲课,特将宋朝末年“贤奸利害”之事缮写进呈,暗中有所影射。

“马吉翔闻,恨之不置。”

永历帝“方览一日,马吉翔、李国泰即匿去”。

他们生怕皇帝觉醒、看穿他们的嘴脸。但其丑行却无法遮掩。连典宝太监李崇贵也对太子说:“历代帝王事事坏在我辈。”

以期引起太子对李国泰勾结马吉翔误国之事的警觉。

永历十五年(1661)二月,永历帝接到白文选密遣人送上的迎驾疏后,十分激动,恨不得马上离缅而去,但其所居四面环水的者梗无法出入。

接着他听说白文选正于70里之外,架设浮桥,准备迎驾,心中充满了希望。

不料几日后缅兵却将浮桥砍断。

永历帝再次陷入绝望之中。本来,如果永历帝臣下能积极配合,完全可以脱离险境,使迎驾成功。只因马吉翔、李国泰“挟驾自重,不思出险”,而错过了一次次的迎驾成功的机会。

三月,沐天波与总兵官王启隆见缅人又加强了对永历帝防守,使其行动更加不自由,而焦急万分,他们更加痛恨奸险的马吉翔与李国泰,便“歃血密谋”,准备以死士数10人杀掉马吉翔、李国泰二人,劫持太子斩关而出,奔赴正在缅境的李定国、白文选军营之中。

但不幸地是计谋泄露,被马吉翔、李国泰所知。

马、李二人先发制人向永历帝上奏,诬告沐天波、王启隆“结盟投缅,不利圣躬”。永历帝发旨令受马吉翔控制的锦衣卫密查,竟降旨将沐天波家人李成、王启隆家人何爱,“各付其主立时处死”。除奸未成,反遭其害,从此,马吉翔更加嚣张。永历帝也更加恐惧马吉翔。出险归国之事愈加没有指望。

6、被隔离的永历帝

马吉翔、李国泰为控制永历帝互相紧紧勾结,他们经常进宫,而永历帝“必赐坐”,一坐就是半天。

廷臣有事也不得进入,被挡在宫门之外。久候不果,一问,马吉翔便“答以讲书”。

这是故意隔离永历帝与群臣之联系。

任国玺看穿了这个阴谋,五月,他上疏“言时事有三不可解”中,揭露此事说:

去年臣下曾上疏请开经筵讲席,迟迟拖延了一年也未举行。“今日势如累卵,祸在旦夕,不急思出险之策,乃如此泄沓,借名讲书!”

他又说即使是讲书,也应由科道侍班进行,如议军务则有沐勋臣、王皇亲等,也轮不到马吉翔、李国泰身上。

“岂有吉翔、国泰二人独专机密之理!”义正词严。

对此永历帝的反应却是:

第二天发旨:“著国玺献出险之策来!”

任国玺立即上奏说:

“能主入缅者必能主出缅。事势至此,便卸肩于建言之人,是欲箝天下之口尔。”

针锋相对,说的完全在情在理。永历帝仍然是奈何不了马吉翔。

这时王祖望、邓居诏等人也上疏弹劾马吉翔,永历帝不予回答。

小朝廷已到了无所作为,无可救药的地步。

7、“咒水之难”惨案

这月,缅甸发生政变,国王之弟杀兄自立。并差官要求永历帝之贺礼,廷议加以拒绝。

一个多月后的七月六日,缅甸一位大臣又前来永历行宫传达新国王之命说:

“我已劳苦三载,老皇帝及大臣辈亦宜重谢我。前年五月,我王欲杀你们,我力保不肯。毫不知恩报恩!”

说完,便忿忿而去。其实这时清廷已致书缅王要求交出永历帝。十六日,缅王遣使来要求永历帝派大臣数人渡江议事,永历帝之臣“皆疑惧不肯行”。

十八日,缅使又前来说:

“此行无他故,我王恐尔等立心不减,欲尔等去吃咒水盟哲,尔等亦便于贸易。不然断绝往来,并日用亦艰矣。”

沐天波怀疑有诈,准备拒绝。

马吉翔、李国泰却说:“蛮人敬鬼重誓,可往也,“但众臣犹豫,仍决定不下。

十九日黎明,马吉翔、李国泰假传永历帝之旨,令文武官员不论大小一律出行。

止留太监数人侍候皇上,而邓凯因足跛免行。诸臣仍在犹豫之时,缅人已率3000兵士包围了永历君臣所居木城。

并大声呼喊:“尔大臣可俱出来饮咒水!有不出者,乱枪攒刺之。”

诸臣更不敢出,但考虑到既身无寸铁可以抗拒,又怕相持不下,永历帝及其宫眷有失,无计可施,便被迫出来。

结果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大屠杀。凡出来者缅兵立即上前,以20人缚1人,加以杀害。沐天波见事已危急,从袖中取出随身携带的流星锤,击死缅兵9人后遇难。

松滋王及马吉翔、马雄飞、王维恭、蒲缨、邓士廉、杨在、邬昌琦、任国玺、邓居诏、王祖望等及内臣李国泰、李崇实等共42人,同时皆被杀。

当永历帝听说数千缅兵已包围行宫,大惊失色,知道性命难保,便欲与皇后自缢。

这时留在宫中的邓凯,忙上前进劝说:

“太后年老,飘落异域。皇上失社稷已不忠,今弃太后又不孝,何以见高皇帝于地下?”

永历帝这才停止轻生的念头。

这时缅兵闯入宫中,搜取财物。永历帝及太后、皇后、太子等共25人被聚于一小屋。其他官人、官员等百余人先后自缢而死。

8、心灰意冷的永历帝

到中午时分,通事引缅大臣至皇宫传令说:“王有令在此,不可伤皇帝及沐国公。”

但两天后,被看守的永历帝,才得知沐天波等42人被害及数百人自缢之事。

他悲愤至极,饮食不进,数天后方食缅僧送来的食物。二十一日,永历帝被缅人送归原住处。

二十五日,缅王遣使来说:

“我小邦王子实无伤犯诸臣之心,因各营兵杀戮村民,民恐实甚,乃甘心于诸臣,以快其忿也。幸无介介于小邦!”

这纯属欺人之谈。但永历帝除伤心以外别无任何对付办法。

遭这次大屠杀之后,永历帝病倒了。

缅人害怕起来,他们想如果永历帝一病而死,将无法向清朝交待,这才为永历帝修整行宫,“复贡衣被锦布等物”。

这时,李定国、白文选正率兵驻扎缅境之内,一年来他们历经波折寻求永历帝而不得,绝没料到永历帝竟遭受如此惨祸!

永历帝病愈后,于十一月十八日,对身边仅存的跛脚之臣邓凯喟然叹息道:

“太后复病,天意若不可挽回,愁子来杀朕,使太后骸骨得归故土。当日朕为奸臣所误,未将白文选封亲王,马宝封郡王,以致功臣灰心,悔将何及!”

他又叹道:

“滇黔百姓,六师在彼苦累多年,今洪承畴、吴三桂二逆贼领虏兵在彼,又不知百姓如何苦状矣。”

他思念久违的国土、思念拥戴他的臣民百姓,懊悔自己为奸臣所误的种种过失,深深遗感,心中涌起无限的惆怅。

永历帝已预感到将遭清人毒手的命运。确实,这一时刻正向他逼近。他已面临山穷水尽的境地,追悔莫及,当然无济于事。

(正文完)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乾... 作为皇帝的妻子,母仪天下的国母,皇后的身份和意义不言而喻。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贤德淑良的皇后,如...
原创 李... 在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他最初敢于为民请命,有学问又很正直,还与康熙皇帝...
原创 吕... 1735年,58岁的雍正突然暴亡,死因一直是个谜。 民间传闻,他其实不是得病死的,而是被吕四娘给割去...
原创 李... 李鸿章不像他大哥李瀚章那么多子多孙,他只有三个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 长子李经方不是李鸿章...
原创 回... 1861年,年仅31岁的咸丰帝在热河去世,皇位的由他年仅六岁的儿子载淳继承。 鉴于当时载淳年幼,生...
原创 顺... 历史的误区在于,我们常常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发生在几百乃至几千年前的历史。 现代人23岁大多还没结婚...
原创 胡... 胡宗宪靠山倒台后,向嘉靖皇帝献上白鹿,摆脱危机 胡宗宪既是抗倭功臣,又是奸相严嵩的间接党羽。胡宗宪的...
原创 大...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杭州两任知府——马宁远和高翰文,似乎干的都比较失败。前者被利用炸...
原创 明... 前言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获,成为了继北宋末年徽钦二圣被俘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被敌人俘获的...
原创 明... 在明朝的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争不断。在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两个名字尤为显眼——李自成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