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全靠各朝史官所写的著作,我们才得以知道以前的故事。但是每一个朝代的史官在进行编著的时候,总会偏袒自己的君主,将君主塑造为一个完美的人,一般只会记录皇上的丰功伟绩。
而为了真正的事实,现代的历史学家们一般都会结合墓葬中的石碑或者陪葬器物,来确定史书的真实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挖掘墓葬水平提升,有很多古代皇帝、皇子的墓穴被发现并挖掘,填补了一定的历史空白,而西安挖掘出来的李建成的墓穴中,有一个石碑上面刻了55个字,虽然短,但是能够从中窥得李世民的为人,这石碑上究竟写了什么呢?
李世民与李建成
李世民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其杀伐果断,为了皇位竟然手刃自己的亲兄弟,再加上他的历史功绩,致使现代有很多关于他的电视剧,电视剧中的他勇猛非常,而身为他哥哥的李建成大多被塑造为一个有勇无谋的太子,来衬托他的完美。
而历史上的李建成真的是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吗?其实并不是,身为嫡长子,李建成并不是一个草包。关于唐朝的建立,总是将李世民的功德放在前面,而李建成却成为了一个配角,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当时撰写史书的是李世民手下的人。
为了争夺天下,李渊在各种招募士兵,并不顾士兵的质量,那些士兵大多是流民或者盗匪,没有经过训练,而李建成整肃军队,制定严格的法令,并且每天训练士兵,与士兵吃住都在一起。当有些士兵骚扰周围的百姓,他严格惩罚,并且命令他们如果拿百姓们的东西一定要给钱。
在李建成的整顿下,士兵们纪律严明,战力大大加强。在这后的关中战役、山东战役等等,都有着李建成的一份功劳,但是在唐代的史书中,李建成的功绩却少之又少。不过这也很正常,李建成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不敌他的弟弟,成王败寇,历史始终由胜利一方书写。
不过李世民在当了皇帝之后,将很多李建成的功劳归于自身,并且为了之后的美名,对史书多有修改,让之后的唐朝历史研究难度加重了不少。贵为天子,李世民太过于看重自己的名声,也太过于小气。
李建成其人
李建成在唐朝的建立中,最主要的功劳有两个,一个就是在战争中招募了很多能人志士,帮助李渊招兵买马,著名唐将薛万彻一开始就投奔了李建成,后来得到了重用。
李世民发动事变的时候,薛万彻带人围攻李世民的府邸,在得知李建成死后率领几十名将士逃到山林中。后来李世民很赏识他,多次派人去请,薛万彻才重新出山,为李世民开疆扩土。
还有一个就是在李渊犹豫的时候坚持起义。李渊迟迟不肯起义,李世民的劝说也没有效果,一直到李建成率军回到李渊身边的时候,李渊才坚定地起兵。若李建成真的是一个草包,李渊不会这么地信任倚重他。
而在《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史书中,李建成的功劳并不亚于李世民,而且在唐朝建立之后,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在父亲的授意下,参与一些政事,书中并没有写李建成搞砸了这些事,他的才学应该也不会比李世民差,可惜的就是李世民棋高一招发动了事变。
石碑上的55个字
古代的墓葬中都会在石壁上面刻字或者是画一些壁画,描述墓主人生前的光辉事迹,一般都会大书特书,这些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李建成的石碑上却只有55个字,只简单地写了他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不得不让人觉得奇怪。
而关于这个最合理的解释大概就是唐太宗登基之后,害怕有人将自己和李建成放在一起比较,所以故意不写李建成的功绩。而在唐代的史书中,关于李建成的功绩也是寥寥无几,大部分都归在了唐太宗的身上。
从上面的事情其实能窥得一点唐太宗的为人,他可能也是觉得自己这个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才将李建成的功劳削减。
结语
成王败寇向来如此,史书是由人写就,也就是说可以胡编乱造,历史上像李世民这样“修改”史实、粉饰太平的帝王大有人在,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流芳百世而不是遗臭万年。
可惜这种做法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增加了难度,历史学家们必须翻看更多的史书,并且结合考古发现,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推测出历史的真相。皇帝身为天子,这样计较自己的名声太过于小气,做了就不要怕被人指责。可惜道理简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