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果袁绍采纳许攸之策,派兵绕过官渡袭许昌,曹操还有机会吗?
创始人
2025-07-04 16:32:29
0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也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最后一次较量。

这场战役的结果,决定了北方的霸主,也影响了后来的三国格局。

袁绍拥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五万兵马,但曹操却以弱胜强,击败了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场战役的过程,充满了战略的较量,战术的变化,人物的起伏,也有许多令人唏嘘的假设。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许攸之策。

许攸,是袁绍的谋士,也是袁绍的族弟。

他在官渡之战期间,曾献策给袁绍,建议他派出一支轻装部队,绕过官渡,直袭许昌,夺下许昌后,挟得天子,如此则曹操必然溃散;

即或曹操仍不溃散,咱们再夹击之,其首尾不能相顾,也必然要被歼灭。

这个计策,看似大胆而巧妙,但袁绍却没有采纳,他坚持要在官渡正面与曹操决战,结果被曹操用火攻破了乌巢的粮道,导致大败而逃。

许攸则在战役中途叛逃,投靠了曹操,还为曹操提供了袭乌巢的情报,成为了袁绍的罪魁祸首。

那么,如果袁绍采纳了许攸之策,派兵绕过官渡袭许昌,曹操还有机会吗?

许攸之策的可行性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许攸之策是否真的可行,也就是说,袁绍是否能够成功地绕过官渡,袭击许昌,挟得天子,夹击曹操。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它涉及到许多的地理、军事、政治、心理等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地理因素

许攸之策的核心,是要绕过官渡,直取许昌。但是,这个路线,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而是要穿越水网纵横的地带。

官渡的西面,是圃田泽,周围陂塘密布,圃田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

内分”上下二十四浦“,浦水盛大时,”溢流北注“。要绕至东面,就要渡过济水、睢水等数条河流,又要越过许昌东面的浪荡渠。

官渡之战的时间,是七月至九月,正是水流较大的时期,没有船,是不可能连续渡过这样的水网地带的。

历史上,确实有过很多次出其不意的轻兵袭击,其中,许多都是克服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突破天堑取得的。

然而,如果说要在涨水的时候,不靠船,而强行渡河,甚至连续渡河,还要做到隐秘而不为人知,那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了。

所以,许攸指出要“星行掩袭”,难度是极大的,甚至是不现实的。

军事因素

许攸之策的前提,是要派出一支轻装部队,快速突袭许昌。

但是,这个部队的兵力、指挥、战斗力等,都是有限的。

袁绍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并不是一支精锐的部队,而是由各地豪族招募的杂兵,训练不足,纪律松散,战斗力不强。

袁绍的将领,也不是一群能力出众的人物,而是由亲族、门客、旧部等组成的,忠诚度、能力、经验等都不一。

袁绍的指挥,也不是一种灵活的方式,而是由他本人或者他的谋士集团决定的,往往受到内部矛盾、利益纷争、情绪波动等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派出一支轻装部队,不仅要考虑兵力的分配,还要考虑将领的选择,指挥的协调,战斗的执行。这些都是不容易做到的,而且一旦出现失误,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后果。

而且,即便袁绍能够成功地派出一支轻装部队,也不一定能够攻破许昌。

因为许昌并不是一座空城,而是曹操的大本营,有着坚固的城防,有着荀彧、夏侯惇等名将的镇守,有着屯田兵的支援,有着曹操的威望的影响。

许攸之策的推测是:曹操“悉师拒我”,许昌等地必然空虚。这是许攸的想当然,他忽视了曹操的部署,也低估了曹操的实力。

政治因素

许攸之策的目的,是要挟得天子,以达到威慑曹操,或者说,以天子之名,令曹操臣服的效果。

但是,这个目的,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也是有疑问的。因为天子,虽然是汉朝的象征,但是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并不是一个有实权的人物,而是被曹操控制的傀儡。

曹操早已经以丞相的身份,掌握了朝廷的大权,而且还有一批忠心的部下,支持他的霸业。曹操对天子的态度,也是十分明确的,他曾经说过:“吾若为汉贼,谁敢不从!”

这说明,曹操并不在乎天子的存在,他只在乎自己的实力。即便袁绍能够夺下许昌,挟持天子,也不一定能够让曹操屈服,反而可能激起曹操的反抗,导致更加激烈的战争。

而且,袁绍如果挟持天子,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因为袁绍并没有正统的血统,也没有仁德的名声,他的行为,很可能会被视为篡位的罪行,引起其他诸侯的反对,甚至引起他自己内部的分裂。

所以,许攸之策的政治效果,也是不确定的,甚至是有害的。

心理因素

许攸之策的关键,是要在曹操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他的后方,给他造成巨大的惊吓和压力,使他无法应对,从而达到一击必胜的目的。

但是,这个关键,是否能够实现,也是有疑问的。

因为曹操,虽然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但也是一位冷静果断的军事家,他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强的,他的应变能力,也是非常高的。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就曾经面临过许多的危机和困难,但他都能够坚持不懈,化险为夷,最终取得了胜利。

即便袁绍能够绕过官渡,袭击许昌,也不一定能够让曹操惊慌失措,反而可能会激发他的斗志,使他更加奋勇作战,甚至会利用袁绍的分兵,来实施反击,或者是诱敌深入,以待时机。

所以,许攸之策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

综上所述,许攸之策,虽然看似是一个大胆而巧妙的计策,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切实际,甚至是有害的计策。

它忽视了地理、军事、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也低估了曹操的实力和智慧,更没有考虑到袁绍自身的弱点和困境。

如果袁绍采纳了许攸之策,派兵绕过官渡袭许昌,曹操还有机会吗?

答案是,曹操不仅有机会,而且有很大的机会,因为他可以利用袁绍的分兵,来实施反击,或者是诱敌深入,以待时机。

袁绍的失败,不在于没有采纳许攸之策,而在于没有听从田丰、沮授等人的建议,采取缓进战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

与曹操进行持久战,而是轻率地将巨大兵力投入难以展开的官渡战场,陷入了曹操的圈套,最终导致了粮草不继,内部分裂,大败而逃。

这是袁绍的战略失误,也是他的命运悲剧。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乾... 作为皇帝的妻子,母仪天下的国母,皇后的身份和意义不言而喻。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贤德淑良的皇后,如...
原创 李... 在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他最初敢于为民请命,有学问又很正直,还与康熙皇帝...
原创 吕... 1735年,58岁的雍正突然暴亡,死因一直是个谜。 民间传闻,他其实不是得病死的,而是被吕四娘给割去...
原创 李... 李鸿章不像他大哥李瀚章那么多子多孙,他只有三个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 长子李经方不是李鸿章...
原创 回... 1861年,年仅31岁的咸丰帝在热河去世,皇位的由他年仅六岁的儿子载淳继承。 鉴于当时载淳年幼,生...
原创 顺... 历史的误区在于,我们常常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发生在几百乃至几千年前的历史。 现代人23岁大多还没结婚...
原创 胡... 胡宗宪靠山倒台后,向嘉靖皇帝献上白鹿,摆脱危机 胡宗宪既是抗倭功臣,又是奸相严嵩的间接党羽。胡宗宪的...
原创 大...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杭州两任知府——马宁远和高翰文,似乎干的都比较失败。前者被利用炸...
原创 明... 前言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获,成为了继北宋末年徽钦二圣被俘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被敌人俘获的...
原创 明... 在明朝的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争不断。在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两个名字尤为显眼——李自成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