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飞(1927-2016)江都大桥镇童兴村赵庄组人,曾任大桥镇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理事。
彭飞,原係昌松乡供销合作社职工,于1987年退休。他退休后,大桥镇商业合作社的负责同志早就听说他头脑灵活,门路活络,且身心康健,便在1988年初登门求贤,请他出山,为家乡继续发挥余热。而他自己也曾在退休时以诗言志,写道:“鬚发皆霜意坚,愧之建树蹉跎”,渴望再干一番事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彭飞虽然很爽快的接受了聘请,但是究竟干什么,怎么干,当时心里并没有底。他想到:作为退休后的聘用人员,所经营的业务,不能与原有单位雷同,也不宜与大桥商业社现有其它门市重复。否则,就会有争利之嫌,容易引起矛盾,自已也不能长久立足。所以,他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研。他发现,大桥地区鞋服,箱包制作加工的厂企大大小小有上百家,而作为箱包原料与鞋服辅料的人造革材料却没有人专业经营,于是,决定创办人革经营部。
其次,是资金问题。商业社本身属小集体单位。资金本来就较为紧张,也不是银行与信用社放贷的优选对象。那启动资金怎么办?他便与商业社的领导一起,一次又一次,一家又一家的跑生产人造革的厂家,终于货比三家,以诚感人,达成了先以较少资金作为抵押发货,然后再以第一批货的回笼资金购第二批货的方式,签订了供货合同。
这样,在集体一无资金投入,二无营业用房的情况下,他个人筹资十三万元,在大桥镇河西公路北廉价租下几间门面房,创建了人革经理部。
经理部开张后,彭飞马不停蹄一个乡镇一个乡镇,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上门推销,并且不辞劳苦,起早带晚,不怕风吹雨打日晒,逢集市必赶。在集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白发老者,站在一张大板凳上,手拿一只大喇叭,大声地在招揽顾客。
由于他经营的人革品种齐全,售价合理,加之服务态度又好,很快在全区范围内打开了销路。第一年,经理部就盈利9000元,自已个人分红得5000元。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十多年时间内,为集体积累资金169万多元,为国家创造税收20多万元,他个人也分红所得51万多元。
面对在市场大潮中搏击的成果,他想:我本人有退休工资,还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再说子女们也各有自已的岗位和职业,“贤儿多财损其志,愚儿多财增其过”,给予儿女的,还应该是“留德不留财”。于是,1990年1月,他就主动给大桥镇政府领导写了一封信,表示要捐赠敬老院1000元,文化站1000元,自已所在童兴村赵庄组2000元,聊表自已的一点心意。
从此以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年赢利分红,都会捐助给地方社会福利事业。他历年来捐赠的方向是:
文化教育卫生部门。分别向大桥镇初级中学,江都县大桥镇中学,幼儿园,文化站,广播站捐赠图书,教学仪器及相关设备;向大桥镇中心卫生院捐赠医疗器械。
社会公共福利事业。为敬老院老人添置衣物和活动器材;为镇上兴建体育场所,组建篮球队;修缮女子浴室。
自已所在村组:为童兴村赵庄组修水泥路,进行电网改造,安装路灯,自来水,添置拖拉机等。
为特困户解难。新塘村姚允康家中赤贫。他将其安排到门市部搞后勤,还为他办养老保险;类似这一情况的,他在门市部就先后安排了五个人。残疾人姚卫东没有正当职业,彭飞就支持他开店,并传授经营之道。其它在就医就学上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只要是有村组找到他,也几乎是有求必应。
而彭飞自已,则是一个节俭到近乎苟刻的人。他身上穿的呢制服,是请裁缝打过反的;家中住的老房子,床还是原来的木头架子床,桌子也是老早的旧桌子,基本没有大的改观。
彭飞的慈善行为,在大桥镇上是人所尽知的,因而,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与褒奖。除了省,市,县三级报刊,杂志,电视台,有线广播电台多次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外,还被聘为县政协特邀代表,评为省,市,县三级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尤其是国家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老龄协会等六部委还为他颁发了“老有所为贡献奖”。(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