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平之战——白起的最后一战,赵括兵败自杀,四十万降卒被坑杀
创始人
2025-07-04 15:02:32
0

长平之战——秦昭襄王时期的著名战役

当楚国已经失去了抗击秦国的能力,不再是秦国的对手之后,秦国最大的敌人瞬间转换成赵国。在其他国家都遭受重大损失的时候,赵国仍然保持着兵强马壮。赵武灵王的改革虽未完全成功,但其成果仍然持久地影响着这个国家。

赵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也十分明显,它位于韩国和魏国的北面,如果赵国始终保持着军事力量强大,那么在秦国出击韩国和魏国的时候,就存在被赵国在背后突袭的可能。而且,只要赵国存在,秦国就很难越过三晋,去攻打北方的燕国和东方的齐国。

同时,赵国还是一个领土广阔的国家,包含北方的草原地带,也有险峻的太行山区,易守难攻,更有太行山东麓的首都邯郸,秦国与之距离较远,要想解决赵国这个对手,势必要远征,这对士兵和后勤保障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要想拿下赵国,秦国还得是从韩国、魏国入手,层层推进。只有将韩国、魏国在黄河两岸的战略要地一一收入囊中,逐步推进到赵国的边界上,再实行打击,才有可能完成目标。

此时的秦国已经拥有了韩国的宜阳、南阳,魏国的河内、安城、陶等地。为了向东继续深入,秦军以新获得的楚地为依托,从南方向魏国的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发起进攻,并夺取了魏国的华阳。

随后,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一连夺取了五座城邑。这一场场鲸吞蚕食的掠夺,将韩国和魏国的军事力量打击得体无完肤,从此以后,韩国几乎没有能力再给秦国造成麻烦,而魏国在秦、赵的长平之战前,也没有能力再帮助邻国了。

随后,秦昭王认为时机已到,直接发动对赵国的攻击,令他没想到的是,在通往邯郸、位于太行山中的阏与要道时,秦军被赵奢率领的赵军击败。这就意味着,秦国之远征军离乡太远,进攻半径太大,攻赵的计划太草率,突破太难了。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巨大的机会摆在了秦军面前。

这个机会便是韩国的上党。所谓上党,是现在山西境内以长治为中心的一片山间高地,夹在山西高原的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它的东侧和南侧是太行山,西北侧是太岳山,自古以来是连接山西与河南的要道,也是晋中山地去往黄河的重要通道,同时还处于从关中通往赵国首都邯郸的路途中间。如果秦军要进攻赵国首都邯郸,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经过上党,再穿过东面的太行山,直达邯郸城下。

战国时期的上党地区分成了两块,北部属于赵国,南部属于韩国。

韩国除了上党地区,主要领土都位于黄河以南的新郑一带。上党与南方国土之间由一条狭窄的中间地带相连接,在这狭窄地带上有三个主要城市——平阳、野王、南阳,都位于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

从战略要地方面看,如果秦军占领了这三个城市,就切断了韩国南方和北方的联系,从而可以逼迫韩国让出上党地区。一旦上党被秦国吞并,那就可以作为进攻赵国的前线基地。

从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62年,白起连续三年发动征韩战争。白起率军攻克韩国南阳,占领并断绝了太行山道。次年,白起发兵攻打韩国的野王郡,野王郡投降,从而使韩国的领土一分为二,韩国完全丧失了对上党的控制权。

上党郡守冯亭动员民众说:如今郑都的道路已经断绝,我们只能靠自己,不如归附赵国,赵国接纳了我们,秦国定会发怒,转而进攻赵国,遭遇攻击的赵国必定联合韩国。韩、赵两国联合起来,才可以抵挡秦国的攻势。

事实证明,冯亭的这个决定是相当聪明的,放眼天下,能与秦国一较高低的也只有赵国了。特别是阏与之战的胜利,赵奢打破秦军不败的神话,证明了赵国强大的军事力量。

冯亭亲手向赵国献上上党十七城,似乎是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但仔细琢磨一下,这十七座城是个烫手的山芋。秦国的战略目标十分明显,就是上党,如果赵国在这个时候横插一脚,秦昭王怎么会善罢甘休呢?

果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不要接受上党,在赵国高层引发了激烈的争辩。

平阳君赵豹认为韩国之所以不归顺秦国,是想嫁祸于赵国。秦国劳心劳力,而赵国白白得利,这不就是与秦国争锋吗?所以上党不能要。

而平原君赵胜曾因魏齐之事被秦昭王绑架,因此十分厌恶秦国,力主接受上党。他认为秦国一直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秦赵之战是迟早的事,若上党落入秦国之手,将会威胁到赵国的安全。

如果接收上党,赵国就必须直视一个问题,赵国是否能够顶得住秦国的进攻。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对此,赵国还是蛮有信心的。赵国曾经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军在心理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赵国在一系列对外扩张的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军队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最重要的是,有军事人才,尽管大将赵奢已经去世,但赵国还有廉颇。

廉颇骁勇善战,对士兵爱护有加,遇到紧急的情况,冷静自持,非常有谋略,野战能力虽不如白起,但论持久战,足以抵挡。经过深思熟虑,赵孝成王决定与秦国一战,派遣平原君前往接收上党十七城。同时,赵国军队进入上党,由名将廉颇为统帅,驻军于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

秦昭王的如意算盘就这么被上党郡守冯亭给搅和了,半路还杀出了赵国劫走原本属于秦国的上党事件。秦昭王怒不可遏,报复行动随即而来。秦昭王以王龁为将,率军进攻上党。双方在上党以南的长平形成对峙,由此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面对秦军的进攻,廉颇采用坚守的战术。从秦、赵两国的实力对比上看,秦国还是占有优势的。在所有国家中,秦军的攻击力是最强大的,鲸吞巴蜀,蚕食韩、魏之后,秦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与人口资源,足以支撑国家庞大的军事运转。加之秦国士兵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军事后勤 能力不容小觑。

反观赵国,自胡服骑射变革后,军事上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整体上与秦军还是有差距的。长平之战的胜算,在于上党军民有抗战的决心,而且廉颇久经战场,恃险御敌,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廉颇的战略,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秦军纵横天下,野战能力天下无双,赵军若与秦国拼野战,胜算不大。能否赢得胜利,关键在于能否顶住秦军的三板斧,以坚壁清野的战术守住长平防线,最终拖垮秦军。从战争一开始,廉颇就打算进行一场持久战。秦军在上党地区作战,补给线漫长,不利于持久战。

擅长机动作战的秦军在长平之战中难以发挥优势,虽然在局部的攻击战中取得了小胜利,但根本无法重创赵军主力。

长平之战的难度,出乎了秦昭王的意料。渐渐地,这场战役变得十分有趣,没有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秦军如一头猛兽,张牙舞爪,赵军形同一只刺猬,不跟你斗,但是你上来我就扎你一下。

很快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双方相持不下,战争规模逐渐升级,两国不断地投入生力军,但是这场战争依然望不到尽头。而长平之战成为天下关注的焦点,各诸侯国都密切关注战争的进展。

赵孝成王渐渐地按捺不住,内心焦灼,做了一个让他后悔不已的决定。赵孝成王竟然派大臣郑朱出使秦国,商谈停战请和事宜。这无疑是在向秦国示弱呀。如果廉颇再坚守三五年,秦军根本吃不消,赵国便可不战而胜。事实证明,赵孝成王的想法太天真,他以为通过谈判,可以与秦国停战,真是异想天开。

秦昭王是可以谈判的人吗?他是,但他不是个守信的人。赵国本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上党一事,赵国更是将秦国得罪得彻底,秦昭王不可能轻易放过赵国。

深谙外交手段的范雎利用赵国主动谈和一事大做文章,大肆宣扬秦军在战场上的胜利,以此营造出赵国即将战败的假象。

赵国的这一重大失误,切断了魏、楚两国援赵的可能性,导致自己失去建立统一战线的机会,从而陷入与秦国的单打独斗中。现在不是大家不想帮忙,而是赵国自己想与秦国讲和,魏、楚两国还有什么理由出手相助呢?

结果可想而知,秦、赵两国的谈判并没有成功,双方不断增加精锐部队,誓要与对方抗战到底。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从该年六月,秦国发起一轮声势浩大的攻势,连续突破赵军的几道防线,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校尉官。

七月,秦军实施攻坚,俘虏了两个尉官,夺下了西边的营垒。而廉颇临危不乱,稳住阵脚,坚守营垒来阻止秦军的进攻。

王龁发动的这一轮轮强烈的攻势,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离歼灭赵国的主力军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而秦军在战场的小胜利,掩盖不住其窘境,连续几个月的进攻,已是强弩之末。

倘若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下去,秦军很可能前功尽弃,会以失败而告终。此时,范雎收到一个有利的情报,便是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不攻已经越发不满了。

在古代,行军作战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君主不能过分干涉前线将领的决策。而赵孝成王这个什么都不懂,根本不了解前线战况的军事外行,偏要充当内行,对廉颇指手画脚,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廉颇主动出击。好在廉颇没搭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战略主张,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反而给了秦国一个离间赵孝成王与廉颇的机会。

抓住这个机会的就是范雎。廉颇是赵国最出色的将领,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若能将廉颇换掉,那么秦军胜利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廉颇被撤职,赵孝成王会换谁为新的统帅呢?

范雎认为,若把善于空谈理论的赵括捧上统帅的位置,那么秦军赢的概率将倍增。范雎也是个行动派,立即派人携千金人邯郸,贿赂赵国高层,并制造流言。

于是,秦国根本不怕廉颇,只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而廉颇水平有限,就快输了,这样的流言出现在赵国的大街小巷。

很快,赵括的大名整个邯郸城都知道了,大家以讹传讹,更把他神化成一个军事天才。赵孝成王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立即召见了赵括,跟他谈论军事。赵括对兵法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讲起来头头是道,把赵孝成王这个外行听得一愣一愣的,加之赵括引经据典,赵孝成王对他佩服得不得了,他认定赵括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范雎之所以捧赵括,并不是没有理由。自阏与之战后,赵奢便成为赵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而虎父无犬子,赵奢这么厉害,他的儿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吧。吹捧赵括容易被赵孝成王接受。而赵括的真实水平,范雎早就摸清楚了,正是看中了他纸上谈兵这个“优”点。

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的坚守不攻非常不满,如今听信谣言,再被赵括的夸夸其谈一忽悠,于是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任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前线统帅,全权指挥长平一战。因为这个决定,最终导致几十万赵军葬送于长平之役。

蔺相如得知赵括为长平之战的统帅时,毫不客气地指出,赵括只会读兵书,根本没有随机应变的作战能力。而众多反对者中,有一个人很特别,此人便是赵括的母亲,她认为赵括在思想境界上与他的父亲赵奢差距很大,不足以担此重任。但是刚愎自用的赵孝成王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赵括上任后,就把廉颇那一套防御战术全部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进攻,十分激进。由于赵国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长平之战瞬间由相持阶段进入决战阶段。

而这时,范雎又下了一步妙棋。在赵国大张旗鼓更换主将的时候,秦国也悄悄地更换了主将。白起秘密抵达长平前线,取代王龁成为秦军统帅。秦国严密封锁此消息,泄露者,杀无赦。

白起擅长于大兵团作战,能够精准地在野战中把握战机,将对手一举歼灭。如今赵国改变战术,主动出击,与秦军在野战中决一胜负。这不是撞到枪口上了吗?武安君此时不出,更待何时?

决战尚未开始,赵国已经棋输一招了。在还未弄清敌方底细之前,赵括就迫不及待地发动进攻了。赵括如此激进,无外乎两个原因。赵孝成王任用他,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打攻击战。再加上赵括急于表现自己,必须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不是只懂得纸上谈兵,实战中是可以赢得战争的,从而使自己的部下信服。

可惜的是,赵括的每一步动作都在白起的算计中,他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为了诱使赵括上钩,白起故意示弱,命令前线部队假装打不过赵军,只要交锋,便往后撤。

赵括指挥下的第一次出击,便打得秦军落荒而逃,赵括的实力把自己都吓到了,自信心爆棚,以为自己就是为了了结秦军而存在的。他决定要以一场辉煌的胜利来嘲弄廉颇这个老古董,来向世人证明自己是真的行。他完全放弃防御,把长平一线军队集中起来,四十五万大军倾巢而出。

白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故意节节败退。“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人,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括大军乘胜追击,直到发现前面就是秦军营垒,坚固无比,如铜墙铁壁,根本没有办法攻克。而这时,白起要做的就是截断赵军的退路。他早就安排了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出其不意地断绝了赵军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插入赵军营垒之间,断绝了他们的联系,把赵军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截断运粮通道。

面对如此险境,如果是一位有经验的将军,发现军队被围,就应该马上撤退。但是赵括没有,他想从正面击破秦军,反败为胜,想法如此天真。这时白起派出轻骑兵实施攻击,很快赵军战败,随后筑起营垒,坚守不出,等 待救援。

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打算撤军,换哪位将军也干不出来这事。但若以赵军四十几万大军全力突围,还是极有可能做到的。不过赵括的失误,让赵军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白起完成对赵军的分割包围后,秦国又一次体现出军事行动的高效性。“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昭王得知赵军运粮通道已被截断,亲自前往河内郡,以重赏的方式征召郡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人,全部去往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与粮草供应。这场围歼战持续了四十六天。在粮道被切断后,赵军的粮食越来越少,直至断绝。

一支没饭吃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饥荒铺天盖地而来,士兵们为争夺食物互相残杀,甚至开始吃人肉,这无疑又蔓延了恐慌的气氛。

绝望中的赵括做了最后的反击,他把军队分成四队,试图突围,反复冲杀四五次,皆以失败告终。统帅赵括亲自率军搏杀战斗,在最后一次突击时被秦军射杀。

统帅一死,赵军群龙无首,加之士兵饥饿难忍,最后四十万赵军只能放下武器,乖乖地向秦军投降。

由于战俘太多,白起下令将赵军降兵集体坑杀。如此大规模地屠杀战俘,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白起为什么要屠杀赵军战俘呢?白起给出的答案是:从前秦军已经攻下上党,上党百姓不乐意投靠秦国而归附了赵国。赵军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出乱子。

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白起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纪小的二百四十人放还。此役前前后后,被斩首擒杀的赵军大概有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而杀降一事给白起留下了千古骂名,这成为他一生洗不去的污点。

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终于尘埃落定,有太多的亡魂葬于这场战役中。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国在长平之战失败,直接跌落神坛,从超级强国,到再也没有资本与秦国叫嚣,可谓大起大落。而这场战役给秦国带来的意义更加深远,可以说,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中国的趋势锐不可当,命运已无法改变。对于六国而言,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丧失殆尽。

韩、赵、魏的主力部队已被尽数消灭。齐国、燕国虽然由于偏安而暂时没有受到影响,却无力与占据了半壁天下的秦军抗衡。楚国的实力大打折扣,只有防守之力,无力组织进攻。秦国的前途一片光明,畅通无阻,秦国的统一大业指日可待。战神陨落——晚年秦昭襄王的昏招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同时也埋下一个隐患。这个隐患就是秦相范雎与武安君白起的矛盾日益激化,二人失和。

范雎是靠帮助秦昭王摆脱傀儡的命运,得到秦昭王的信赖,一跃成为秦国第一权臣,权势在秦国无人可及。而白起凭借着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战功,地位直逼范雎,这让范雎感到很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残存兵力所剩无几,国家的存亡已在生死边缘徘徊。白起欲一鼓作气,乘胜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一举拿下赵国。

小心眼的范雎立刻阻止白起对赵国的进攻,他担心白起一旦灭掉赵国,那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肯定保不住了,遂以秦军疲惫为由,劝白起带兵休养生息。

白起对范雎的拆台十分恼火,心有不甘,两个人的矛盾开始公开化。

秦昭王见秦军经过休整,元气恢复得差不多了,他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想再度出兵攻赵。作为长平之战的英雄,白起理所当然成为伐赵战争的统帅人选。不巧的是,白起生病了,不能出征。

为了说动白起,秦昭王以探病为由,亲自登门拜访。

白起旗帜鲜明地反对伐赵,认为秦军已丧失灭赵的最佳时机,显然其矛头直指范雎。他分析说:“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君臣同舟共济,勤于政事。同时,他们的外交很积极,大批使臣携厚礼出使各国,与燕国结亲,与齐、楚交好,把防患秦国进攻作为国家头等大事。现在绝对不是个好时机。”

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白起的分析不无道理。但他拒绝出战,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对范雎的不满。范雎因一己私欲,害得秦国白白失去了攻陷赵国的良机,确实让人气愤。由此也可以看出,范雎做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先,而白起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奈何,一代雄君秦昭王没看明白,亦或是不想明白。

秦昭王见请不动白起,于是任命王陵为统帅,率领秦军攻赵。王陵率军浩浩荡荡,直抵邯郸。但是毫无进展,获利不大,秦昭王便派部队增援,结果王陵部队损失了五个营。这个战果对秦军来说,属实有点儿丢人。秦昭王知道王陵水平不行,还得请白起上场。

秦昭王只好放下面子,派范雎前往游说白起,请他出山。白起对范雎早有怨言,乘机批评他长平之战后匆匆撤军的决定,认为秦军没有趁赵国恐慌之机,一鼓作气将其灭国,这是犯了极大的错误,给了赵国喘息之机。

同时,白起指出:“如今赵国君臣齐心协力,励精图治,秦国出兵攻打赵国,他们不会出战,而会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秦军,就算掠其郊野,也一无所获。如果赵军在城内抵御,各诸侯国在外夹击,秦军必败。因此,攻赵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最后,白起以生病为理由拒绝出征。由于白起又一次拒绝出战,秦昭王以长平之战的副帅王龁取代王陵,继续围攻邯郸。但是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王龁围城九个月,仍然被阻挡在城墙之外,在攻城战中损兵折将。速战速决的幻想破灭了,秦国又一次陷人持久战的僵局。

战报传来,白起听后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意思是,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这话直接传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秦昭王勃然大怒,顾不上面子,亲自跑到白起家中,强迫他领兵出征。

这是秦昭王给白起下的最后通牒,白起已经触碰到他的底线了。白起这倔脾气也上来了,就是不去,谁的面子也不给。

秦昭王雷霆震怒,把白起一撸到底,从大将军直接降级到普通小兵。

此时的范雎,还在为如何扩大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而绞尽脑汁呢。作为秦相,范雎虽然权倾朝野,但在军队中却无权无力。于是他抓住邯郸之战的机会,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推荐亲信王稽出任河南郡守,郑安平为将军,以此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军队当中。

赵国这边暂时顶住了秦军的进攻,但邯郸形势危急,随时都有沦陷的危险。为此,赵国必须得到诸侯的援助,否则注定要惨淡收场。

目前能援助赵国的,也只有楚国和魏国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出使楚国,由于门客毛遂的出色表现,成功地与楚考烈王结盟,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在是否出兵援赵一事上,魏安釐王却非常纠结。

由于赵国形势严峻,平原君多次向魏安釐王和信陵君送信,请求魏国援赵。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希望他们能念及亲情,伸出援手。

魏国不及楚国兵多地广,害怕援赵会引火烧身,引起秦国的报复。秦昭王这边派使者告诫魏安釐王:秦国拿下赵国是早晚的事,若诸侯中有敢救援赵国的,一定会成为秦国下一个攻打的目标。

魏安釐王听了很害怕,立刻派人阻止魏将晋鄙出兵,令他在邺城扎营驻守,打着救援赵国的旗号,实际上是以两面倒的策略来观望形势的发展。平原君看出魏王的软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信陵君身上。

当时信陵君名满天下,他是一个十分有气节的人,常常解人之困、救人之危,堪称一偶像级的人物。对于邯郸的危局,信陵君万分焦急,屡屡劝说兄长魏安釐王出兵,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为了解邯郸城里的百姓之困,为了救姐姐一家于水火之中,打算豁出去了,他决定单独行动,于是便有了“窃符救赵”的经典传奇。

信陵君手上没有军队,怎么行动呢?如何救赵呢?他制订了一个计划,先是想办法从魏王手中盗走虎符,然后拿着虎符来到军队,假称得到魏王命令,代替晋鄙为将,晋鄙验证了兵符,但是心中狐疑,于是信陵君身边的大力士用铁锤将晋鄙砸死,控制了军队。经过整顿,选拔出八万精兵。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率八万精兵,开赴邯郸前线。此时的赵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所载:“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如果救兵不至,邯郸城内的百姓就无法再坚持了。幸运的是,信陵君的援军终于到了。与此同时,楚国援兵也出动了,春申君黄歇率楚国军队也赶到前线。

魏、楚援军的加入,使得邯郸战场形势发生逆转。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历时三年,无论赵国还是秦国,都已筋疲力尽。

有了魏、楚援军的助阵,赵军士气大涨。而秦军败势已露,郑安平率领的部队被联军包围,这位范雎的亲信很快就放下武器,连同部下两万多人乖乖地投降赵国。在秦国军事史上,一场战役投降两万人,这是绝无仅有的。

郑安平投降后,还在坚持奋战的秦军如泄了气的皮球,再无斗志。王龁明白大势已去,不敢恋战,带着残兵败将迅速撤出了战场,逃回秦国去了。至此,邯郸之战终于以秦军的失败而告终。

秦昭王征服赵国的梦想破灭,一腔怒火都倾泻在白起身上。

白起被连降十八级后,秦昭王仍不解气,一纸令下,将白起发配阴密,赶出了咸阳城。白起不得不卷铺盖走人,他出了咸阳城,往西赶了十里路,到了一个名为杜邮的小地方。

范睢相信白起凭借一身的军事才能,定有东山再起的日子,东方六国尚在,白起的价值就是不可低估的。而白起归来之日,没准就是他失去权力的日子,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于是,范雎派人悄悄跟踪白起,收到手下密报:“白起被赶出咸阳,心怀不满,一脸怨气。”范雎趁秦昭王余怒未消之际,向秦昭王打小报告:“白起被贬,心有怨言。”范雎就是想置白起于死地。

单凭有怨气这一点,秦昭王不至于赐死白起,但白起是铁血宰相魏冉—手提拔起来的将领,他与魏冉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最终导致了秦昭王对他痛下杀手。

在魏冉掌权的四十年里,秦昭王如同傀儡,没有实际权力。

伊阙之战,魏冉以白起代替向寿,根本没有向秦昭王请示,亦或是根本不需要秦昭王的同意。华阳之战亦是如此,魏冉甚至公然对韩国使臣说,不必去见秦王,他就可以做决定。魏冉的这些行为,在秦昭王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钉子,扎心哪!

之后,魏冉垮台,白起因过人的军事才能才没有受牵连。

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王权,秦昭王自然想得到应有的尊重,而非过去那样“只知有太后、魏冉,而不知有秦王”。恰恰在这一点上,白起犯下大忌,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不从,折损了秦昭王的面子,刺伤了秦昭王的自 尊心。

如今范雎心存嫉妒、添油加醋的举报,很容易让秦昭王把他与魏冉余党联系在一起。加上白起想金盆洗手,告老还乡,安度晚年,这让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体现出价值的人,一时间成了没有价值的人。没了价值,留之何用呢?秦昭王派人给白起送去一把剑,赐他自杀。当初白起称宁愿伏诛也不愿出战,不想一语成谶。

白起拿起剑,仰天长叹:“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一战,赵国降兵数十万人,我却用欺骗之术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以是死罪了。”一代战神白起,就这样陨落了。

白起的死非他自身的罪过,秦国百姓都很同情他,还祭祀他。白起与范雎的斗争以范雎赢为结局。但是,范雎接下来的日子也并不是那么好过的。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于赵后,范雎就深陷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另一个亲信——河东太守王稽因私通外国,出卖情报,被判处死刑。

知恩图报的范雎,因感激郑安平和王稽曾经的救命之恩,大力提携二人,谁知道这两个人这么不给力,都成了叛国者。在舆论的压力下,范雎为保住自己的性命,不得不引咎辞职,结束其宰相生涯。范雎辞相后四年,一代雄君秦昭王去世。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葬于秦东陵。随着魏冉、白起、范雎、秦昭王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时代结束了。

秦昭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最长的,他统治的时长超过了前任的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的总 和。

在秦昭王长达五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与后来的秦始皇相比也毫不逊色。他重用白起、范雎等人,将齐、赵这两个最强劲的对手打残了,楚、魏、韩的大片土地被收入秦国囊中,为秦国的大扩张做出了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

秦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秦国一统天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夏...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
原创 从... 五百多年以前,在美洲大陆的北部,有一片广袤的土地,曾经是印第安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他们在这里生活、繁...
原创 夏...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几千年的人类...
原创 萨... 萨摩岛津对关心日本历史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这个家族对日本影响深远,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萨摩岛津...
原创 英... 英国在占领印度后,并没有停止对周边国家的入侵,阿富汗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英国北进的时候,遭遇到了南下...
原创 希... 希特勒为什么要发动世界大战,他真的觉得德国能征服全世界吗? 当时的希特勒能不能征服世界这个问题我们...
原创 1... 在中国的工业史上,上海宝钢无疑占据了一席之地,其背后深藏着无数英雄的故事。其中陈锦华的贡献尤为突出。...
原创 这...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重视孝道的民族,父母在不远游,古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出一趟远门来来回回可能就要几...
原创 一... 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吴楚争雄篇(1)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世纪末,整个地球一片祥和,几个强大的古文明...
原创 儿... 自从重新确立了李显的太子地位,武则天就一直有一个担忧,万一自己死后,儿子和侄子们不能和谐相处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