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备看走眼放走一谋士,却被曹家三代人重用,最后配享太庙
创始人
2025-07-04 10:02:11
0

刘备三次求访卧龙岗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是典故“三顾茅庐”的由来。

“三顾茅庐”的成语沿用至今,意为真诚地多次拜见、邀请,真诚之心至真至切,刘备也在后世留下了求贤若渴的好名声。

但其实有一位谋士,也曾跟随过刘备,但后来刘备看走眼将其放走,却被曹家三代人重用,最后配享太庙。

这位传奇人物,便是陈群。

少年怀揣满腔志向,奈何刘备并非良主

陈群出生于颍川陈氏,他在年幼时就展现出了极高的资质,说话认字都比同龄小孩要快很多。

有时候大人在家里谈论起时事,幼小的陈群听到了,和他们讨论几句,总能说出些让大人也叹为观止的清奇观点来。

他的爷爷十分以他为傲,还和别人夸耀说:“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成为我们家族的荣荣,光耀门楣。”

孔融因“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他在当时也是极其有才华、且十分骄傲的人。

他先与陈群的父亲陈纪结为好友,后来又和陈群结交。

《三国志》中记载:“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可见两人交情甚笃,时常深谈,连当时的大才孔融都乐意与陈群结交并成为好友,可见陈群此人才学超众。

陈群长成以后,就离开家准备成就一番事业,魏晋时期非常注重世族,陈群所在的颍川陈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在当时有非常高话语权和政治地位。

但他并不想借助家族的光环,而是想凭借自己闯出一番天地来。

陈群四处游历,在豫州结识了刘备。

初识时,刘备对陈群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拉拢想法,陈群也被他的赏识之心所吸引,决定投靠刘备,辅佐他成就功业。

刘备任命陈群为别驾从事史,这职位地位挺高,但是没什么实权。

随着交流的逐渐深入,陈群发现刘备并没有他表现出来的这么重视自己,他发现刘备更重视的是那些已经在社会上有了显赫名声的有才之人。

陈群开始在心里打嘀咕,此人真的是一个好选择吗?他真的可以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吗?

答案很快来了,不能。

徐州的首领陶谦病死了,徐州上下举州邀请刘备前去认领这块土地。

当时的刘备一直苦于没有根据地,现在突然有了这档子事情,送到嘴边的肥肉一定要吃到,他通知手下,立刻准备前往徐州。

可陈群的想法却不同,他并不认为徐州是一块肥肉,反而认为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他劝说刘备不要贸然前往徐州,此时向东进军徐州,必然会遇到袁术并与他发生交手。

但以刘备当时的实力,显然没有办法和当时雄霸天下的袁术一战,如若此时吕布突袭后方,那他们的处境必然会更加艰难。

可刘备并没有采纳陈群的建议,一方面是眼下他真的太需要一块根据地了,占领徐州可解眼前的难题,一方面是他觉得陈群只是个无名后辈,说出来的话并没有什么分量,未必可信。

但事实正如陈群所料,他在前往徐州的途中遇到了袁术,两军交手已经打得刘备苦不堪言了,没想到吕布也如陈群所预期的一样兵袭下邳,还派兵支援袁术。

此时刘备才懊恼没有听信陈群的谏言,为解近渴而头脑一热去了徐州,如今不但没有得到徐州这块地,就连自己的势力也受到了重创。

此外,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左膀右臂。

曹操识才再得启用,君臣互信相得益彰

陈群本以为刘备会是以为前途无量的主君,但如今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良禽择木而栖,他离开了刘备,接受了曹操抛出的橄榄枝,归入了他的麾下。

来到曹操手下,陈群觉得自己受到的信任和赏识与此前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向曹操引荐了王模、周逵两人,曹操将他们找来任用。

陈群以他二人道德败坏、行为卑劣,以后必然会坏事为理由劝诫曹操不可留他二人。

曹操不听劝,后来王、周二人果然犯了事,曹操发现陈群所言属实,是自己考虑欠妥,于是主动向陈群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主君因为没有听信自己的谏言而主动屈尊道歉,让陈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好好效力。

他向曹操推荐了陈矫和戴干,后来戴干在叛变中因为忠义而牺牲。

而陈矫也是成为了一代栋梁,在曹操去世,局势动荡的时候处变不惊,稳住了曹丕和众人惶惶不安之心,为后来曹丕篡汉建立魏国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陈群所推荐的这两个人都是赤诚忠勇之辈,也都为曹操的功业做出了贡献,可见陈群有着极高的识人之明,也愿意为曹操效力。

建安十八年,陈群迁为御史中丞,此时曹操正在商议是否要恢复使用肉刑。

肉刑指的是摧残肉体,但不让人直接丧命的刑法,包括刺面着色、割鼻、斩足、去势等。

汉文帝时废除了一部分肉刑,以彰显仁德,不过陈群却主张肉刑不可全废,本来废除肉刑是因为出于善待百姓之心。

但实际上,因为做坏事所受到的惩罚变少了,因为惩罚要不就是死罪,并不会对有长期的折磨,等于干坏事的成本变低了,那干坏事的人也会变多,受到伤害的百姓反而因为废除了肉刑而变多了。

曹操很认可陈群的看法,但因为当时战事吃紧,此事便搁置了。

在恢复肉刑这一事上,陈群并不死守既往贤人的思想,而是透过社会事实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

建安二十四年,魏讽谋反黄门侍郎刘廙的弟弟被魏讽诱导成为同谋,后来魏讽事败,治罪的时候按照律法需要连坐,刘廙也会被株连,陈群向曹操表示是否要宽恕刘廙一二。

曹操也说他正有此意,他也想要赦免他,于是刘廙免于被株连,只是调动了官职。

刘廙深深感激陈群为自己作保,但陈群却叫他不要这么想,他说:“如何定罪量刑,是为了国家,而不是我个人,而且赦免你的是我们主君的想法,并不是我的意思,你不必谢我,要谢也应该谢的是主君。”

陈群愿意尽心尽力,曹操也愿意信他,两人之间互相信任,实在是值得令人称颂的君臣关系。

受到曹家三代重用,配享太庙名副其实

曹操之后曹丕即位,陈群被封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曹丕采纳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了隋朝。

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魏国和之后几百年朝廷的人才选拔中都起到很多积极的作用,这一选拔制度,要求人才要品德、才能、家世并重才可任用。

而且它还有效削减了州郡长官的权利,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回中央,这对加强重要的权力起到了非常正向的作用。

曹丕在位时,陈群依然克忠职守地为魏国效力,曹丕亲自出征讨伐孙权时,还让陈群带领自己信任的中领军作战。

陈群兢兢业业,曹丕也对他十分倚重,后来曹丕病危时,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人辅政,稳定朝局,后来太子曹叡即位,陈群进封颍阴侯。

曹叡在位时,有次想要修建宫室,这就要动用大量劳动力,让许多本来在家务农的百姓来干这搭建宫室的活。

陈群上奏劝阻,他表示,如今国中百姓本来就少,比起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汉武帝时期,现在国家的人数实在太少,而且边境战事不断,将士十分劳苦。

如果再召集大量百姓来修建宫室,他们不能按照时令节气在家中田地播种、收获,那如果此时遭遇意外将会很不妙。

倘若是天灾,农田颗粒无收,国中粮仓倘若都空了,那国家的根基也就空了;

倘若是人祸,若此时有外地入侵,或者有百姓不堪劳苦起义,那内忧外患的,也没有可以作战的士兵,必然对国家不利。

况且现在还有吴国、蜀国没有攻克,我们的处境也并非稳定,现在实在不是建造宫殿的好时机。

面对曹叡仍然要建造宫室的陈群继续劝诫,但此时他换了一种说法。

他说以前汉明帝想修建德阳殿,但钟离意劝阻他也就听了没有建造宫殿,可后来钟离意不在了,汉明帝还是建了德阳殿,建成后他感叹说,如果钟离意还在,那这德阳殿也不会盖成。

陈群对曹叡说,汉明帝不建德阳殿难道是因为真的畏惧身为臣子的钟离意吗?当然不是。

是因为他心里还是牵挂着黎民百姓,钟离意只是在他身边提醒一下他罢了。

陈群表示愧疚,说如今曹叡会想着修建宫殿,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如钟离意这样有能力,可以在帝王身边起到提醒的作用。

曹叡听后大为感触,也明白了修建宫殿背后的弊端,此事就此作罢。

曹叡在位期间,陈群去世,谥曰靖侯,此后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刘备求贤若渴,有三顾茅庐的传说流传至今,不过诸葛亮已经是天下闻名的大家。

可对当时仍然默默无闻的陈群,刘备却并没有加以重视,最后错失人才,吃了大亏。

可见求才并不能只看名声大小,有的大家在立下大功之前也是无名小卒,此时能发现其才能的才更为宝贵。

而且这类人才也会审视自己辅佐的主君,如果可以在他们微末之时发现他们并重用,那他们也会投桃报李,尽力发挥其才能,为建功立业出谋划策,以感恩这份知遇之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乾... 作为皇帝的妻子,母仪天下的国母,皇后的身份和意义不言而喻。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贤德淑良的皇后,如...
原创 李... 在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他最初敢于为民请命,有学问又很正直,还与康熙皇帝...
原创 吕... 1735年,58岁的雍正突然暴亡,死因一直是个谜。 民间传闻,他其实不是得病死的,而是被吕四娘给割去...
原创 李... 李鸿章不像他大哥李瀚章那么多子多孙,他只有三个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 长子李经方不是李鸿章...
原创 回... 1861年,年仅31岁的咸丰帝在热河去世,皇位的由他年仅六岁的儿子载淳继承。 鉴于当时载淳年幼,生...
原创 顺... 历史的误区在于,我们常常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发生在几百乃至几千年前的历史。 现代人23岁大多还没结婚...
原创 胡... 胡宗宪靠山倒台后,向嘉靖皇帝献上白鹿,摆脱危机 胡宗宪既是抗倭功臣,又是奸相严嵩的间接党羽。胡宗宪的...
原创 大...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杭州两任知府——马宁远和高翰文,似乎干的都比较失败。前者被利用炸...
原创 明... 前言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获,成为了继北宋末年徽钦二圣被俘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被敌人俘获的...
原创 明... 在明朝的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争不断。在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两个名字尤为显眼——李自成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