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默记》张俨评价襄樊之战
说起关羽的武勇,马上就会有人和你说关羽败走麦城,武圣之名名不副实;一说起败走麦城,就会说起败走麦城的襄樊之战,说关羽孤军深入,有勇无谋,愧对武圣之名,然而翻开历代史书评书,对襄樊之战的评价都极高,几乎没有说关羽襄樊之战打得不好的,那到底是古人愚蠢,还是今人愚昧?
近些年流行捧曹讽刘,其中有一个重要论据就是唐宋以来仁义之风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大量捧刘讽曹的情节,激发了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当然无论是捧曹讽刘还是捧刘讽曹都是不可取的,不过从历代史料来看,无论关羽过往如何,襄樊之战都足以让关羽成为军事史上的一座山峰,用襄樊之战来讽刺关羽未免太有失公允了些。
公元218年,投降20年之久的荆楚百姓终于忍受不了曹仁的暴政举兵反叛,次年,刘备汉中之战胜利,蜀汉军事集团获得了北方屏障,同时曹操主力大军正屯驻长安无力南顾,关羽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同年,关羽进攻荆北樊城。
此时驻守樊城的是曹魏安远将军于禁,和人称白马将军的庞德,《三国志·魏书》记载称: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原本樊城城坚墙高难以攻陷,于禁和庞德哪怕打不过关羽也能等来曹操的主力大军,更何况于禁手下还有近八万曹军。
然而《后汉书》记载: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这场大雨给了经略荆州水军多年的山西汉子关羽灵感,关羽在汉水上筑起遮挡蓄水,八月下,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关羽的‘水坝’冲垮,滔天巨浪席卷樊城,《资治通鉴》记载: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
关羽擒获于禁后此时樊城守军只有千余人,曹仁率军奋起反抗,露出水面的城墙仅有几尺,关羽见难以攻城便命令水军‘陆地行舟’,趁汉水大涝,将水军直接开到樊城门口堵住曹仁去路,并派遣吕常包围襄阳,此时曹操主力刚过潼关,拿下荆州北部只是时间问题。
此战之后,关羽威震中原,荆北百姓纷纷杀死当地县令来投降,整个黄河以南几乎被关羽收入囊中,三国之中蜀汉这支后起之秀已经隐约有曹魏正面抗衡的架势,然而意外来得太快,就在关羽即将取得北伐胜利的时刻,一袭白衣渡湘江而来,
历来评价南郡失守,总绕不开两点,第一称关羽用人不善,因为麋芳、傅士仁并不是战败,而是投降,第二说关羽孤军深入,没有考虑到后方安定,导致南郡失守,然而稍微了解当时的局势,就知道这两点完全无稽之谈,一来关羽只能用麋芳,二来,荆州的地理位置,注定关羽是一支孤军。
为什么关羽只能用麋芳呢?常说蜀汉猛将多如云,但是这些都和关羽没什么关系,刘备入蜀后几乎没有给关羽派遣过将领,关羽在荆州的一切吃穿用度,招兵买马都是关羽一人所为,精兵良将都被刘备带去益州了,那关羽想北伐自然需要人来收江夏大本营,可手下又没有良将,稍微能打的也被带去前线了,那就只能选糜芳。
翻阅糜芳履历,《三国志·蜀书》记载:(糜芳)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糜芳本是徐州巨富,为了跟随刘备,糜芳与兄长放弃家财万贯从公元195年开始就跟随刘备,跟随刘备超过二十年,算是最早跟随刘备一同起家的文臣,可以说糜芳已经没有回头路,想要荣华富贵,就只能跟随刘备,这样一个人你能想象他会投降?
《三国志》中给出过原因,《三国志·蜀书》记载: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然而轻视能成为糜芳投降孙吴的原因吗?糜芳哥哥麋竺蜀汉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他想调任益州很难?糜芳本人也是刘备大舅子,他在蜀汉地位不高?连罗贯中都无法相信,在《三国演义》都编撰出一个傅士仁逼迫糜芳造反的戏码。
再看关羽的地理位置,襄樊之战中不只是曹仁没有曹操的主力支援,关羽也是一样的,荆州对蜀汉的作用远低于曹魏和孙吴,孙吴沿长江到江陵不过数十人,曹魏走樊城到荆州不过数十日,唯独蜀汉,走长江而下要途径三峡,几乎无法让大军通行,与其说关羽是刘备手下的都督,不如说关羽和刘备是两股结盟的势力。
这样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关羽是一支孤军,进不得退不得,这也是为什么前线关羽战败后,愤怒的刘备在221年七月才有能力进攻东吴,物资,兵士,皆得不到保证,当然好处也是有的,蜀地出荆州难,进去更难,这也是为什么孙权拿下荆州后对入蜀追击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
糜芳投降后,失去了大本营的关羽没有后援,没有帮助,无法返回益州,只能败走麦城,根据《三国志·蜀书》记载:(糜芳)叛迎孙权,羽因覆败。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惭恚发病,岁馀卒。糜芳本人在孙权阵营过得也不好,再也没有在刘备阵营时那高高在上的地位,东吴文人虞翻两次评价他: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
看《三国演义》不过是为了好玩,真正想研究三国历史的话还是得看《三国志》为了增加与人吹嘘的资本不如现在购买一套仅售价168的三国志,反正也不贵,放着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