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新文化运动,一定饶不开的一个人就是胡适,胡适先生倡导的“白话文”之后又领导了“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一生中曾获得36个博士学位,足以证明胡适先生的博学多才以及天资聪颖,26岁当上了北大教授,之后还成为北大的校长,这是民国历史是可是不多见的,直到现在,胡适先生的名字在国际上仍然惹人注目。
1891年,胡适生于江苏松江府,13岁的时候随哥哥前往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定下了婚约,订婚之后的15年,两人从未见过,而胡适对母亲很是孝敬,他的内心也许曾经挣扎过,但不管如此,1917年他留学回来后,身为北大教授的胡适,迎娶了中国传统的小脚女人江冬秀,这一娶就是一辈子。
同年,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的陈独秀高举“文学革命”大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因此,胡适也被称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首先提倡白话文代表文言文,从他本身开始,在戏剧、诗歌、小说等方面发表一些著作,倡导白话文。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可以看出胡适对于白话文已然了如指掌,黄侃是反对白话文的代表人物,一天,他在讲课中调侃胡适,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家人一定发电报说,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这个白话文句子太长,11个字,文言文仅4个字,妻丧速归!”
胡适听说了这个事,他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前几天,有行政院的朋友给我写信推荐我去行政院做秘书,我拒绝了,同学们可否用文言文替我拟一则电报回信?”挑来挑去,胡适从学生中找到“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怒不从命,”仅12个字,言简意赅,不过胡适看后说“我白话文就5个字,干不了,谢谢”同学们皆叹服。胡适先生做人的原则是“容忍与自由”他对于别人的谩骂和讥讽,一直都是以一个大师温文尔雅的风度进行回击,连一句刻薄的话都不愿说。
胡适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当胡适知道这件事的后,在日记写道“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李敖曾写文赞扬胡适,胡适看到了,给李敖回了一封信,对于信中对自己的贴金,一一回绝,胡适觉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名,亦应如此”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参加一场台湾中央研究院酒会时,不幸去世。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声震海内外的胡适先生,就这样平静的再也没有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