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正月,神一元和神一魁兄弟主动放弃了宁塞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神一元和神一魁兄弟俩对杜文焕这个猛人还是挺恐惧的,如今他俩一气之下杀了杜文焕的家人和亲戚,如果杜文焕率领大军前来寻仇,他俩拿什么来抵抗啊?所以他们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在杜文焕还没有赶到宁塞城之前,赶紧开溜跑路!
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猛人是永远都不可能长期挨饿受冻、露宿街头的,神一元和神一魁兄弟俩也一样,他们放弃宁塞城以后,又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攻陷了保安城。
看来神一元和神一魁兄弟俩比我们今天的许多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都还要牛逼哄哄啊!基本上达到了几天时间换一个城镇住的生活水平!可惜的是,上天注定要神一元和神一魁兄弟俩其中的一个不能够长期享受这样的生活。
就在神一魁和神一元兄弟俩攻陷保安城后不久,定边副将张应昌、苑攀龙就率领明军赶到了保安城,神一魁和神一元兄弟俩合起来好歹也算得上是个猛人,自然不可能做开溜跑路那种丢尽男子汉大丈夫气概的事情。既然不跑也不溜,那就开打吧!
神一元和神一魁兄弟俩很快就发现他俩作出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他俩惊奇地看到,明军阵营中,不管是张应昌、苑攀龙,还是普通的士兵,都是打群架的好手,而他俩手中的那群仁兄,基本上都是农民、手工业者、无业游民出身,哪里是明军的对手啊!只可惜,神一元和神一魁兄弟俩现在后悔已经晚了,这个世界上什么药都有卖的,就是没有后悔药卖。
保安一战使神一元和神一魁兄弟俩遭受了致命的打击,死伤数千人,就连神一元那半个猛人也被明军乱刀砍死,可是神一魁这伙人现在还不是忧伤的时候,他们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重新推选首领。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没有首领的流寇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大哥的队伍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可能继续在陕西这个波涛汹涌、暗礁丛生的地方继续生存下去,神一魁这个家伙凭借他死鬼哥哥神一元生前打下的基础,毫无悬念地被众人推上了首领的座位。
神一魁也明白“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的道理,所以他一当上首领,就迫不及待率领大军攻打合水城。合水城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县城,守军最多的时候也才数百人,哪里是神一魁的对手,明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就连合水知县蒋应昌都被生擒活捉了。
看来蒋应昌的政治认识还不够,思想觉悟还不高啊,没有自杀殉国、为国捐躯!可事实证明,蒋应昌没有选择自杀殉国、为国捐躯是正确的,因为在不久以后,蒋应昌又能够安然无恙地坐上合水知县的位置。
神一魁是一个不知足的人,不对,应该是一个很不知足的人,小小的合水县城根本不能够阻止神一魁前进的脚步,神一魁攻陷合水县城没过多久,又率领军队去攻打庆阳府,可事实却告诉神一魁,他的这个决定是错误的。
神一魁不但碰到了自己的杀兄仇人张应昌,而且还被张应昌率领的明军重重包围,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看来张应昌就是神一元和神一魁兄弟俩的克星!
对神一魁的招抚
杨鹤知道此事后,笑得是合不拢嘴。杨鹤也明白,以张应昌的能力,将神一魁这伙人一网打尽、赶尽杀绝,那是没有一丁点问题的,可是杨鹤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杨鹤现在迫切需要一次招抚的胜利,而不是围剿的胜利。
杨鹤马不停蹄、星夜兼程地赶到了宁州城,迫不及待地命令宁州知州周日强前往庆阳府招抚神一魁这伙人。周日强也是个胆小怕死、软弱无能的人,自然没有胆量和勇气违抗领导杨鹤的命令,只有屁颠屁颠地赶到庆阳府去招抚了。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杨鹤还命令张应昌解除了对庆阳府的包围,率领明军后撤,其实神一魁这伙人现在除了投降,也没有其他路可以选择了,神一魁只好派遣部下刘金、刘鸿儒跟随周日强一起前往宁州拜见杨鹤,商议归降的具体事宜。
杨鹤对此自然是兴奋到抽筋,不但设宴盛情款待了刘金和刘鸿儒等人,还送给这些人了许多礼物,看来在酒桌上谈事情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传统,并不是现代中国人所独有!
随后,杨鹤下令打开了宁州城城门,迎接前来归降的流寇。神一魁是个喜欢投桃报李的实诚人,派人送回了蒋应昌,外加保安知县官印一枚,至于保安知县,恐怕早就在阎王殿被彻底回炉,重新投胎做人了!
神一魁手中的那些仁兄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即使没有吃过猪肉,也是见过猪走路的,他们一见到杨鹤设置在宁州城城楼上的龙亭,马上呼啦啦地跪倒了一大片,并且大声地呼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当然他们心里可一点儿都不这么想!恐怕在心里早就把朱由检的祖宗十八代都招呼了一遍!
杨鹤是一个善良大方、心慈手软的人,用今天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善良得近乎天真,纯朴得有些愚蠢,他根本就不知道流寇之所以这么卖力地讨好他,不过是在演一场好戏,是在把他当猴子耍!
杨鹤一看流寇这么有诚意,就慷慨地让他们抬着龙亭在宁州城内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当然流寇都不是宁州城内的人,不可能知道宁州城内的街道状况。其实流寇根本就用不着为这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担心!杨鹤是个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大好人,这种事情他自然考虑到了。
杨鹤专门派人制作了两面青黄旗,一面青黄旗上绣着“万寿无疆”,另一面青黄旗上面绘着“太平有象”,命令明军将士扛着它在前面带路,其实这既是杨鹤在拍朱由检的马屁,也是杨鹤内心真实的想法。据史书上记载,当时的场面是相当的壮观,跟康熙皇帝玄烨下江南时候的场面比起来,也逊色不了多少!
最后杨鹤亲自率领这群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队伍进入了总督行辕。当然这期间自然也免不了三跪九拜,宣读朱由检圣谕这些繁琐的工作。难能可贵的是,这群人明明累得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还要强装出一脸灿烂的笑容,这实在非一般人能够做到,看来要想成为伟人、名人,的确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涉及啊!
随后,杨鹤带着流寇的各大头目前往关帝庙,焚香发誓。看来关二爷的名气实在很大啊,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找关二爷做个证,只是不知道关二爷到底有没有那份能耐,能够保证所有在他神像面前立誓的人,都能够遵守自己的誓言?
焚香盟誓以后,那些归顺大明的流寇还想在杨鹤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都争先恐后去抬杨鹤的轿子,而周围围观的百姓都认为太平盛世、天下稳定的局面即将到来,都高兴地载歌载舞、欢声雷动。
七天以后,神一魁在亲信和心腹的陪同下来到了宁州城,杨鹤在总督行辕接见了神一魁,不但赦免了神一魁的十多条罪状,而且还授予神一魁守备的官职。据史书上说,神一魁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
不管以前神一魁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我坚信他此时是真心诚意的,流出的是心底里真正感动得眼泪,并没有一丝表演的成分,死里逃生的人,再也没有必要演戏。
神一魁那一群人是归附大明了,可是这并不表示杨鹤从此以后就可以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只管安心地睡大觉,毕竟杨鹤还要安排这数千降兵的生活和工作。
在大明时期,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处理办法:第一种就是将这些人全部纳入明军队伍,让他们成为大明的正规部队;第二种方法就是给这些人发放招抚印票,将他们遣散回乡,继续种田。
可是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大明出钱,出粮食。杨鹤没有办法,只有硬着头皮上疏朱由检,请求下拨十二万两白银的赈灾款。当时的大明政府财政拮据,白银短缺,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还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大明当时有一百多万正规部队,可是每个月也仅仅只有辽东的十几万军队能够按时领到工资。
尽管如此,朱由检还是极力地支持了杨鹤的工作,让户部凑了几万两白银,自己又拿出了几万两的私房钱,总算凑齐了十万两白银,派都察院御史吴甡带着这笔银子前往陕西放赈。吴甡用这十几万两白银总算将神一魁这一伙人稳住了。
杨鹤认为自己的招抚工作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可是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比如说杨鹤一手提拔的杜文焕。杜文焕认为神一魁这伙人之所以会归顺大明,那是因为他们被明军逼得上天无路,下地无门,为了保全性命才这么做的罢了,一旦明军放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就会重新背叛大明。杜文焕害怕将来自己会被杨鹤牵连,迫不得已率领族人离开了陕西。
可是杨鹤却要一意孤行,与陕西巡抚刘广生强强联合,派出了大量官员到陕西各地去招抚流寇,黄虎、一丈青、龙江水、掠地虎、赫小泉等人畏惧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明军,再加上归降大明,能够得到大量的白银和粮食,他们都先后归顺了大明。
杨鹤非常得意,马上将这个喜人的成果报告了朱由检。
朱由检笑的一朵花儿似的,没有想到杨鹤那个家伙还果真有两把刷子,也不枉我对他的赏识和重用。
事实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够高兴得太早,不然到时候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而杨鹤和朱由检就是高兴得太早了,所以他俩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