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皆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大义觉迷录》
雍正八年,趁着“曾静逆反案”的时机,雍正皇帝亲撰《大义觉迷录》,对外界所传“弑君传位”、“逼杀生母”、“弑兄杀弟”等诸多骂名予以了正面回应。在谈及“康雍皇权更迭”的详细过程时,雍正皇帝刻意强调了第一个向自己磕头称臣的皇室兄弟——康熙帝皇三子胤祉。
为何专门强调皇三子胤祉对自己的认可态度?
康熙四十七年,皇长子胤褆被康熙皇帝下令“削爵、圈禁”;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被永远圈禁于咸安宫。此时的皇三子胤祉,已经成为众皇子事实上的“老大哥”,他对雍正皇帝的支持与否几乎能够左右当时混乱的局面,直接影响其余皇子对雍正皇权的认可程度。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皇三子胤祉还应该是雍正皇帝的“拥立功臣”。
只是,这位“拥立功臣”在雍正朝有落得何种结局呢?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了皇三子胤祉的最终结局:
雍正八年,上命夺爵,禁景山永安亭,听家属与偕,弘晟仍禁宗人府。十年闰五月,薨,视郡王例殡葬。乾隆二年,追谥。
康熙四十七年,皇三子胤祉虽然举报皇长子胤褆“魇镇太子及诸皇子”,而将皇长子一举扳倒,但在康熙五十一年,皇三子胤祉见夺嫡形势太过混乱就主动退出了夺嫡之争。再加上雍正皇帝继位之初,皇三子胤祉率先“叩头称臣”的识相表现,即使不被雍正皇帝感恩,就不至于落得被“圈禁至死”的悲凉局面吧?
是皇三子胤祉果真犯了错,还是雍正皇帝本就嗜杀成性,再或者这个看似淡漠明志、一心编书的散淡皇子本就是雍正皇帝当初最大的威胁?
首先,我们来看下皇三子胤祉到底有没有犯错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雍正皇帝登基以后,便命胤祉前往景陵守陵,说实话这并不是对待“功臣”该有的态度;雍正二年,因为胤祉的儿子弘晟犯错,雍正皇帝又将弘晟“削世子爵位,贬为閒散宗室”。自此,皇三子胤祉和雍正皇帝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雍正六年,皇三子胤祉索贿事发,雍正皇帝召其御前奏对时,胤祉又和诸王公大臣发生了激烈争吵,当然这肚子邪火肯定是冲着雍正皇帝来的。于是,雍正皇帝以其“无人臣之礼”为由,将其降爵为“郡王”,并将其罪归于其子弘晟,将弘晟禁锢宗人府。
雍正八年二月,雍正皇帝复其“亲王”爵位,可没过两个月,皇十三子胤祥病逝,皇三子胤祉又因为丧礼迟到、勿悲伤之情而触怒了雍正皇帝。凭心而论,即使胤祉对雍正皇帝有意见,也不该表现在胤祥这样一位“贤王”的葬礼上,更何况胤祥还是雍正皇帝恨不能捧在手心的“十三弟”。于是,雍正皇帝将新账旧账一块搬了出来,将其削爵、圈禁,直到乾隆二年病逝。
就此来看,雍正皇帝虽然有做得不地道的地方,但皇三子胤祉“作死”表现,才是其被严惩的主要原因。
只是,雍正皇帝为何自登基便瞧不上这个唯一的兄长
皇三子胤祉,在康熙朝以何种形象存在?《清史稿》有一段话能够直接说明:
四十六年三月,迎上幸其邸园,侍宴。嗣是,岁以为常,或一岁再幸。
性格孤僻,甚至有些偏执的雍正皇帝,为何能慢慢赢得康熙皇帝的认可?就是因为两步棋:1、每逢诸皇子出现纷争,雍正只是“坐山观虎斗”,绝不参与,而且始终以康熙皇帝的“龙体安泰为先念”,表现出自己“至诚至孝、无心夺嫡”的一面;2、在康熙皇帝逐渐被皇子夺嫡弄得心力交瘁的晚年时期,经常邀请其临幸府邸,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而这两点最为关键的夺嫡办法,雍正几乎都是向皇三子胤祉学来的。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首次被废,与太子胤礽交往密切的皇三子胤祉非但没有获罪,还得了康熙皇帝“从未怂其为恶”的积极评价;康熙五十一年,太子二次被废,皇三子胤祉再被“赐银五千两”。另外,皇三子胤祉自幼“文采见长、骑射出众”,乃系康熙皇帝诸皇子中发展最为全面、最为出色的一位。所以,康熙五十一年以后,皇三子胤祉虽然主动退出了夺嫡之争,潜心编书、不问政事,但实际上他才是康熙皇帝最为倾心的皇位继承人。
所以,康熙皇帝临终之际,雍正真正担心的并非远在西北的皇十四子胤禵,也非坐镇京城的皇八子胤禩,而是这个“扮猪吃老虎”的皇三子胤祉。但凡皇三子胤祉于康熙晚期拉拢几个手握实权的武将,清朝的历史恐怕就会彻底改写。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刚一登基就命皇三子胤祉前往景陵守陵的结果。
再加上皇三子胤祉借助编书的机会,结识并拉拢了一大帮有识之士,当代名仕,俨然成为了当时清流的领袖人物,左右着雍正朝的舆论导向。陈梦雷、周昌这些曾经归于胤祉门下的名仕,一个个走到了雍正皇帝的对立面,皇三子胤祉这个主子会落得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皇三子胤祉这个看似无心夺嫡的闲散皇子,其实才是雍正皇帝当初最为强劲的政敌;进入雍正朝,他所代表的天下读书人又成了影响雍正皇权稳固性的最大因素;再加上其子弘晟和他自己屡屡的作死行为,皇三子胤祉会落得“夺爵、圈禁”的下场也是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大义觉迷录》、《清实录·世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