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年,正在热河打猎的雍正,端起一碗鲜鹿血,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
这时,他突然感觉到有一团烈火,从腹部慢慢升起,坐在椅子上的他,强压着这团烈火。
最终,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他,一把拉过干杂活的丑女李金桂,火急火燎地钻进了帐篷里。
事后,雍正看都没看一眼李金桂,拍拍衣服走了。
直到第2年,康熙来到这里打猎。 他才看到,已经大着肚子,还在干活的李金桂。
这时,他才知道是四儿子雍正干得好事。
可眼看着,李金桂马上就要生产。
康熙阴沉着脸,他扫视了一周,随即指着旁边的茅屋,说道:“快带她到那里生产。”
就这样,茅草屋很快传出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婴儿便是乾隆。
这个故事,记录在1944年发表的《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中,是作家周黎庵,根据原热河都统幕僚冒鹤亭的亲口讲述,而写下来得。
这个秘闻一出,再次将乾隆生母的多种说法, 推到了风口浪尖。
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说法?
呼声最高的海宁陈夫人说
相传,正处于九子夺嫡关键时刻的雍正,却连一个儿子都没有。没有子嗣这张王牌在手,他哪里争得过其他兄弟? 这可愁坏了他。
可此时,自家福晋偏偏生下一个女儿。
意外的是,他正好听说,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刚刚生下儿子。
听说此事后,他紧蹙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
随后,他急忙命人跑到陈世倌家,以要看陈家孩子为借口,将陈家孩子抱回府中。
而后,他将福晋生的女孩儿送回陈家。
陈世倌
这个被掉了包的男孩,就是乾隆。
之所以,这个说法呼声最高,恰恰是因为乾隆登基后,在六次南巡中,有四次住进了海宁陈世倌家。
一时间,乾隆来寻亲生父母的说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在全国传开。
这一说法,在晚清时期流传最为广泛。金庸先生甚至以此为蓝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小说《书剑恩仇录》。
可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翻史料会发现,这个说法根本不存在。
其一,雍正无子,无稽之谈
乾隆出生在1711年,而此时的雍正,已经34岁,他早已生有4个儿子。
虽然,只有3儿子弘时存活下来,可已经8岁的弘时,完全不影响他争夺大位。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与乾隆同一年出生的,还有与他仅仅相差3个月的皇五子弘昼。
雍正完全没有必要,拿自己的女儿去换别人家的儿子,去争夺皇位。
其二,陈世倌被罢免,恰恰乾隆所为
在真实的历史上,陈氏家族确实出现过3位朝廷大员。
第一位陈之遴,早在顺治年间,就已当上大学士一职。
第2位陈 元龙,也是陈世倌的爷爷。 他也是在康熙年间,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
而第3位,恰恰是陈士倌。 他在雍正初年就已坐上巡抚之位,而到了乾隆初年,他已是工部尚书。
显而易见,他们的升迁,跟雍正和乾隆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恰恰相反的是,乾隆刚登基,陈家就已显露出衰败之象。
随着,陈世倌的叔叔陈邦彦,被乾隆革去侍郎一职。
紧接着,就轮到了陈士倌头上,他也卷起铺盖卷,回到了海宁老家。
《清史稿》乾隆十三年,陈世倌因拟旨误,罢职。
其三,四住陈家,实属无奈之举
事事都向爷爷康熙看齐的乾隆,在南巡问题上也不例外,他也将浙江作为终点。
只是不同的是,康熙是为了安抚江南民心,同时督促水利工程建设,来造福一方百姓。
而乾隆,他六次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游玩儿享乐,同时要在众人面前做做样子。
而此时,闹过海潮的浙江海宁,成为他停留的重要一站。
可是,海宁毕竟是一个靠近海边的小地方,这时,陈家的隅园被乾隆一眼相中。
就这样,在此后的四次南巡中,陈家的隅园都成为南巡的一站。
综上来看,乾隆的生母为海宁陈夫人之说,根本站不住脚。
最早出现的承德贫女说
其实,最早开始对乾隆的生母说三道四的人,正是晚清学者王闿运。
他走南闯北,曾跑到肃顺家里做过家教,也是在这期间,他打听到很多清宫秘闻。
王闿运
随后,他对乾隆的生母提出了质疑,并在自己的《湘绮楼文集》中,这样写道:
乾隆的生母,出生在承德的一户穷苦人家。
在她六七岁时,就已将家庭的重担扛在肩上,走上街头去卖东西换钱。
可让人意外的是,无论她走进哪家店铺,这家店铺都会随着她的到来,瞬间顾客爆满,生意兴隆。
在13岁这年,她走进京城,街上的景色直接吸引住她的眼球。
可这时,选秀的队伍从远处走来。她二话不说,一头挤进人群去凑热闹,却被卷入选秀的队伍。
恰巧,她被选中,直接被送到雍正的府中。
不久,她被派到生病的雍正床前。就这样,她与雍正眉来眼去,雍正的病好了,她也怀有身孕,并生下乾隆。
这是王闿运在他书中,对乾隆生母的介绍。
可这个言论一出来,就遭到清老遗少们的强烈反对,这不是把我们大清的选秀制度当儿戏吗?
首先蹦出来的是,满清遗老金梁,他字字掷地有声:清朝选秀制度如此严格,别说一个秀女,就是一个陌生人,也绝不可能混进来。
《啸亭杂录》:“按本朝定例,从不拣择天下女子,惟八旗秀女,三年一选,择其幽娴贞静者入后宫,及配近支宗室,其余者任其自相匹配。”
可以说,王闿运的承德贫女说,直接翻车。
南方傻大姐说
这个说法,最初来自于80岁的老宫役,然后由熊希龄和胡适宣传开来。
当年,国务总理熊希龄,来到热河行宫。
熊希龄
可他刚到行宫,就远远看到,装修典雅的太子园内,竟有一座茅草屋,很突兀地立在那里。
为此,他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并急忙询问起身边的人。
这时,老宫役来到熊希龄身边,他耐心地讲起茅草屋的故事:
这是乾隆的生母傻大姐,生下乾隆的地方。
傻大姐,本是热河一位工匠的女儿。
可在选秀女当天,偏偏少了一位秀女。 负责选秀的官员实在没有办法,愣是硬着头皮,把傻大姐拉进选秀的队伍中充数。
自然,傻大姐被选为秀女,也是被送进了雍正的府中。
与贫女说一样。
傻大姐被送到雍正床前,来伺候生病的雍正。
由于她没日没夜地伺候在床前,这份真诚打动了雍正。
所以,怀孕的傻大姐,生下乾隆皇帝。
而这个茅草屋,正是当年乾隆出生的地方。
所以,这个茅草屋也被乾隆留了下来,作为纪念。
熊希龄听得津津有味,也深深地把这个故事记在心里。
不久后,他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身边的胡适。
听到这个故事的胡适,马上提笔将此事记在日记中。
而傻大姐的版本,正是通过熊希龄的口和胡适的笔,流传开来。
胡适
但值得注意的是,稍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雍正自始至终,从没有被立过太子。
而热河行宫,又何来他的太子园呢?
然而,开头的丑女李金桂与南方傻大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很显然,丑女李金桂和南方傻大姐之说,只是众人口中的一个故事,被当作饭后谈资,并不是真正的历史。
这样看来,以上种种传说,都不可信。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乾隆的生母,真的如正史中的记载,是满人钮钴禄氏熹妃吗?
可我在查找正史时,发现乾隆的生母问题,又有了新疑点。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之雍正元年二月册封妃嫔的谕旨: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 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 ,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你没看错, 这里又冒出一位汉姓女子钱氏,而且在谕旨中,明晃晃地记载着她被封为熹妃。
而且,当时的翰林院编修,黄之隽的文集《痦堂集》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次册封文的底稿:
咨尔钱氏,毓质名门,扬休令问,柔嘉懋著……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熹妃。
毫无疑问,无论是谕旨还是册封底稿,都揭露出一个事实:钱氏被封为熹妃。
更深层的意思就是:乾隆的生母并不是钮钴禄氏,而是钱氏。
只是,同一件事情,在《清世宗实录》中,却又变了。
《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谕礼部:奉皇太后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钱氏已被改为钮祜禄氏,她被改了姓氏,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事情真的只是改姓这么简单吗?
可我认为,在雍正朝,发生乾隆生母改姓这样大事的可能性,几乎不可能。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这就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人物的处境来看了。
一、来抬高钱氏身份
可能,有的人会说,因为钱氏出身低微,所以雍正才给他改姓。
可在册封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毓质名门4个大字。
这恰恰说明,钱氏本就出自名门。她根本不需要,来借助钮钴禄氏家的名门,来抬高自己。
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姓后的册封谕旨中,她的身份并没有被抬高,依然被称作格格钮钴禄氏。
只是, 此格格非彼格格。
在清朝,亲王府中,地位低于侧福晋、庶福晋的妾,才被称作格格,也藩邸格格。
《清史稿》载: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
换句话说,改姓后,钱氏的身份并没有被改变。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无论是雍正还是乾隆,根本不在意她的身份问题。
二、如何堵住众人之口
如果乾隆的母亲为钱氏,那么,从乾隆出生,一直到雍正元年,这中间足足有13年。
也就意味着,整个雍王府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多少双眼睛都在看着,他们自然也会知道,乾隆的生母为钱氏。
然而,作为生下皇子乾隆的母亲,她不但会被皇室宗亲所熟知,甚至雍正的旗人奴才们,也会知悉。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乾隆12岁这一年,康熙看到聪明伶俐的乾隆,只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小孙子,他完全笑得合不拢嘴。
当即将乾隆领回皇宫,养在身边。
也是在这一年,康熙曾高兴地带着乾隆,来到雍正的府上参加家宴。
在酒桌上,康熙越看乾隆越喜欢。 他突然抬手指向乾隆,并看向雍亲王福晋那拉氏,说道:“带他的生母来见我。”
马上,乾隆的生母就被带到康熙面前。
康熙从上到下,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儿媳,随后他连连点头,笑道:“有福之人。”
有了公公康熙的这次加持,更加扩大了乾隆生母的知名度。
如果,这时的雍正想要将钱氏改为钮钴禄氏,他如何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
即使他动用权利,来禁止此事的流传。
可向来办事严谨的雍正,怎么能容忍自己,因为此事给人留下不光明的口实。
三、钱氏是否为钮钴禄家养女
可能,有的人会说,难不成钱氏是钮钴禄氏家抱来的养女。
可这个想法,也根本站不住脚。
如果钱氏真的是抱养的女儿,那么,自从她进入钮钴禄氏家的那一刻起,她的父亲凌住就会立马将姓氏改过来。
也不至于,在雍亲王府十多年,一直以钱氏相称。
到最后,还要麻烦雍正刚坐上皇位,先给妃子改姓氏。
四、真实的改姓,太麻烦
如果雍正真的出于某种目的,要将钱氏改姓。
可不是简单地,将册文上的姓氏改掉就可以了,他的工作量会非常大。
他需要将所有,能看到钱氏记录的文字全部销毁或改掉,甚至要篡改记载宗室家谱的玉牒。
然而,按清律,这恰恰是犯了忌讳的大罪。
雍正 《大清会典》记载: 崇德三年定,亲王以下至宗室所生子女,其另室所居之妾媵出者,亦准记籍,如将未居另室妾婢所出,并抚养异姓之子谎报者,治以重罪。
然而,更重要的是,玉牒的修改,需要找到宗人府、皇史宬、礼部这3个部门中的多位大臣,才能实现。
可一旦这样做,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但会将消息泄露出去,也直接撕毁了雍正的高大皇帝形象。
综合以上来看,雍正根本不会去做改姓这件事。
终于,在我查阅各种史料后,得到一个答案: 乾隆的生母就是钮钴禄氏熹妃,根本没有钱氏这个人的存在。
而之所以出现钱氏,全都拜一人所赐,他就是负责礼部事务的贝子允祹。
当年,刚刚坐上皇位的雍正,便开始准备册封自己身边的妃嫔们。
他二话不说,命人找来礼部的允祹。
就这样,雍正开始一五一十地说起册封事宜。
而一旁的允祹,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上拿起纸笔,开始飞快地记录起来。
可这时,他偏偏听到了比较难写的钮钴禄氏,为了方便,他将钮钴禄氏简写为钮氏。
问题出现了,允祹龙飞凤舞地记录着,他是明白了,自己记录的是什么。
允祹
可起草谕旨的内阁大臣,却没有看清这个钮字,直接将钮误写为钱字。
就这样,钮钴禄氏被活生生的改为钱氏。
因为事情由允祹而起,他又是礼部的负责人。
知道此事的雍正,肺都要气炸了,他当即下旨,将允祹革职查办。
《清史稿》记: 雍正二年二月,允祹因以前办理 “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降镇国公”。
在《雍正朝起居注册》对此事的记载更为详细:
雍正二年六月初五日丙子卯时,上谕乾清门听政……宗人府所议: 因误写妃姓,将允祹革去贝子,降为护镇国公,照例留三佐领,其余佐领俱行入官。又因误禁寺庙烧香人等,议将允祹革去办理礼部事务。又因仪注内遗漏清文,允祹无可罚之俸,应毋庸议。
基于以上的理由,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正史的记载,乾隆的生母只能是钮钴禄氏熹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圣皇太后。
写在最后
钮祜禄氏,虽没有得到雍正的特别宠爱,但她却生了个极为孝顺的儿子。
让她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也正如,当年康熙对她所说的那句话,她是一位妥妥的有福之人。
只可惜,当年办事马虎的允祹,加上粗心的大臣,让后世对乾隆的生母钮钴禄氏多有争议。
不得不说,粗心大意害死人。
但凡,允祹认真一点,大臣负责一点,都不会出现这个乌龙事件。
正所谓:如履薄冰无大错,粗心大意必酿祸。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文史斋与您重温更多经典历史故事,感悟人生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