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决定杀害刘伯温之前的那个晚上,马皇后派人送了一个水果篮子给刘伯温。刘伯温打开篮子一看,却惊讶地发现里面只有两颗小枣和一颗大梨。第二天,当刘伯温见到朱元璋时,他高呼:“皇上,我有一个字都不会写。”这样一来,他侥幸保住了性命。
作为朱元璋的长期支持者,刘伯温一直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朱元璋拥有卓越的智慧和眼光,因此他的想法经常与大多数人不同。如果没有像刘伯温这样的忠实追随者来执行他的计划,他将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其中一次关键的战役是与陈友谅的对决。陈友谅手握兵力,威势浩大,似乎可以一举夺取天下。大多数朱元璋的军队倾向于投降,尽管他本人是坚持战斗的。朱元璋感到非常失望。
然而,刘伯温保持平静地站在一旁,毫不言语。朱元璋将他叫到帐幕后,向他征询对目前局势的看法。刘伯温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杀掉投降的人的建议。他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全军士气,决心与陈友谅进行生死搏斗。在朱元璋与刘伯温达成共识后,他们一起商讨对付陈友谅的战术。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意见完全一致,都认为陈友谅虽然外表强大,实际上并不那么强大。只要让他产生胜利的假象,耗尽他的军力,然后再进行致命一击。
果然,陈友谅中计上当,朱元璋的军队打得他落花流水。当天下安定之后,朱元璋的心态却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担心刘伯温聪明的头脑会对付他自己。他担心一旦没有敌人可打,刘伯温可能会利用他的智慧来对付自己。于是,朱元璋举行了一个大宴会,但供应给群臣的只是用糟糠制作的粗食。群臣中有人不满意,有些甚至嘴里骂骂咧咧。朱元璋却没有表现出任何动作,默默地将这些不满记在心里。然后,他让人端上一道炖得香气四溢的狗肉。这下群臣满意了,开始纷纷享用。唯独刘伯温一如既往地面无表情,随菜而食。
刘伯温了解朱元璋一开始供应粗食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创业艰难的时刻。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不应只追逐权势和财富,而是要做更白手起家的道路艰辛,刘伯温深知这一点。宴会结束后,刘伯温已经洞悉了朱元璋的意图,他将这个意思告诉了群臣,大家听后震惊不已,纷纷感叹太可怕了。这件事很快被朱元璋得知,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心思被洞悉,因为他希望大家能心领神会。然而,他对刘伯温将自己的心思公之于众感到震惊。显然,刘伯温犯了君王的大忌,君王的心思是不能公开的。
朱元璋暗生杀机,但他也清楚不能无缘无故地杀掉刘伯温,这样会失去人心。于是,他与刘伯温进行了一次关于官员重要职务任免的讨论,试图确定是杀掉他还是保留他。朱元璋对刘伯温说,他想换掉现任的丞相,请求刘伯温推荐合适的人选。刘伯温明白朱元璋是在试探自己,他迅速表示,如此重大的事情应该由皇上来决定。朱元璋继续提出其他人选,同时逼迫刘伯温做出选择。刘伯温无奈之下,列举了这些人的严重不足,指出他们不能担当大任。这时,朱元璋突然大笑起来,笑过后他说,看来只有你刘伯温适合做丞相了。刘伯温明白这是朱元璋的陷阱,于是他立刻跪地陈述,表示自己性格过于极端,不适合做丞相。不管刘伯温如何表态,朱元璋却已经下定决心要杀掉他。
马皇后虽然不插手朝政,却敏锐地察觉到朱元璋想杀刘伯温。马皇后认为刘伯温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杀掉他太可惜。于是,她派人送了一个水果篮子给刘伯温。刘伯温打开篮子一看,里面有两个小枣和一个大梨。他立刻明白,这是马皇后在给他暗示早些离开京城。于是,刘伯温让全家赶紧收拾金银细软,连夜回老家。第二天,刘伯温去上朝,他告诉朱元璋有一个字他想写却想不起来如何书写。朱元璋问他是什么字让他困扰,刘伯温回答说是赦免的那个字。朱元璋拿起笔,亲自写下了他所说的那个字给他。
刘伯温接过朱元璋亲笔写的字,心中充满感激之情,他迅速跪地向朱元璋谢恩,感谢他的赦免和宽宏大量,并请求能够告老还乡。朱元璋深深地感到愤怒,但在满朝文武面前,他无法表露出自己的怒气,只能勉强批准刘伯温的请求,让他平安回到了故乡。
人们常说:“君心难测,有如海底针。”朱元璋的心思深不可测。刘伯温虽然智慧过人,但在朱元璋这位皇帝的权威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从刘伯温起初追随朱元璋的时候,到最后,他都时刻感到自己像是一块被剁碎的肉,而朱元璋则是手握快刀,随时可以将他碎裂。然而,他仍然选择忠诚地侍奉朱元璋,即使生死悬于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