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山东大学徐仙刚团队研发的碳化硅技术,让歼 - 20 战斗机的雷达 “视力” 大增,探测范围直接提升了两倍。这意味着,像 F-35、F-22 这些隐形战机,即便躲得老远,也更容易被歼 - 20 发现。这功劳主要归功于山东大学团队研发的碳化硅 半导体技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碳化硅到底在雷达里起什么作用?和雷达里常用的另一种材料氮化镓相比,它们各自有啥本事?其实两者还真不一样。
碳化硅属于第三代“宽禁f带”半导体材料(简单理解就是更耐高压、耐高温、效率高)。它在歼-20雷达的电源部分发挥了核心作用:
首先,让电源提升功率密度:碳化硅做的电子开关特别厉害,开关速度快、损耗小。以前用硅材料,开关频率大概10万次/秒,现在用碳化硅能轻松达到20-30万次/秒甚至更高。开关快了有啥好处?电源里的变压器、电感这些“大块头”就能做得更小更轻!这样,同样大小的电源就能输出更大的功率(功率密度提高了)。 实验证明,用碳化硅做的雷达电源样机,在27万次/秒(270 kHz)的高频下,效率还能高达95.2%,功率密度也比以前高1.3倍多。
高频化对于战斗机雷达特别重要,能让雷达系统更小巧、更省空间,适应飞机的高机动性。 最终效果:雷达看得更远(增强探测范围):正是碳化硅让电源效率更高、功率更大,才能给雷达的“发射单元”提供更强劲、更稳定的能量。能量足了,雷达就能发出更强的探测信号,信号能传得更远,碰到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也更强,这样就能在更远的距离发现目标(尤其是隐形飞机)。报道说的探测距离翻倍,甚至可能更远,核心原因就在这。
那么 我们常说的氮化镓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也是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它主要活跃在雷达的信号收发单元(T/R组件).相比以前用的砷化镓器件,氮化镓能在更高的功率下工作,损耗还更小。这意味着雷达信号更强、更清晰,抗干扰能力也更好,让歼-20看得更准,在电子对抗中更占优势。 氮化镓器件本身功率密度高,开关也快。这意味着做出来的信号收发模块可以做得更小、更轻。 对于空间宝贵的战斗机(比如歼-20)来说,同样大小的雷达面板里就能塞进更多的信号收发单元。单元越多,雷达“看得”越精细,能同时跟踪的目标也越多。
关键区别: 氮化镓主要在雷达的“前端”工作,负责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而碳化硅主要在“后方”,负责给整个系统供电。它们是雷达不同环节的“专家”。
可以说,碳化硅和氮化镓的强强联合与完美配合,是当前歼-20雷达性能傲视群雄的核心技术保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Ga₂O₃等新材料的成熟,未来战斗机的“火眼金睛”必将看得更远、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