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里有这么一座建筑物——养性斋,它成于明代,位于皇宫御花园西南角,最初被唤作“乐志斋”,清代更名养性斋。这栋两层的建筑物曾是乾隆皇帝的御用书房,专门用以收藏编撰《四库全书》的书籍材料。
只见养性斋二楼的正中悬挂着一副匾额,匾额上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飞龙在天”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楼下还有同为康熙皇帝题写“居敬存诚”、“悦心颐神”两幅醒目的匾额,为楼阁徒增了许多文墨气息。
留在养性斋的各种丹青墨迹足以看出几位皇帝对此处的喜爱,事实上,养性斋正是清朝历代皇帝修身养性、吟诗作赋之地。1924年,养性斋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住客——一位外国人,此人是负责赙仪英文教学工作的外籍老师庄士敦。
庄士敦,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ReginaldFlemingJohnston),为英国苏格兰人。清朝末期的历史与庄士敦可谓紧密相连,而他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位以及最后一位拥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1874年,庄士敦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1898年,庄士敦作为东方见习生被派遣香港,此后34年,他一直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1919年2月,他得到中国皇帝的邀请,赴京上任,开始了帝师生涯。
虽有着苏格兰的国籍,但由于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的浸染影响,庄士敦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他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与人们顺畅沟通,还常常身着朝服行着大清的礼节,精通儒家思想并有着较深的见解,若非显著的外貌特征,人们还真的以为他是大清子民。
北京就职的日子里,他是一个称职的帝师,凭借着自身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他成为了溥仪成长的启蒙,又以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带领溥仪领略异域风光,对溥仪的一生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大清王朝濒危之际,他还曾跟随了大部分对朝廷忠心得老臣,联名支持复辟。
在华期间,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论著,为后世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佛教徒在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皆出自他手。
1931年,庄士敦结束了33年“中国之旅”,回国后就职于伦敦大学,五年后庄士敦退休,他在苏格兰买了一个小岛,并在岛上升起绣了龙纹的大清旗,他在对中国往事的无尽回忆中怅然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两年,享年64岁。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本文为百家号作者无风却起念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