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笑话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小明表示长大后想成为医生,叔叔称赞医生福利好,收入高,奶奶说医生工作稳定,是铁饭碗。小明疑惑:“不是因为医生能救人吗?”医生一直是救死扶伤的职业,为军队和平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这些名字响彻古今。但有一位号称“神医”的古代医生却被刻意忽略,他就是神医扁鹊。
相比于有明确生卒年的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扁鹊显得神秘得多。扁鹊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史料中对他的具体生卒年一片模糊。他的名字“扁鹊”实际上只是一个代号,真名叫“秦缓”。尽管被封号为“神医”,却在教科书中被遗忘。专家指出,这或许与扁鹊身上发生的事情以及他治疗过的病人真实性有待商榷有关。
首先,扁鹊的生卒年是个谜。根据《史记》的记载,他曾给一个名叫赵简之的人治病,而赵简之的活动年代与扁鹊相比几乎不存在。有人甚至怀疑扁鹊是否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史记中提到:“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这段描述暗示扁鹊仿佛拥有透视眼,能看到病人的内脏结构,有点像现实中的X射线。然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扁鹊的事迹很可能被后人夸大了。
扁鹊之所以被移出教科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事迹和治疗手段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与严谨的学科要求相悖,扁鹊被认为是一个“玄幻人物”。虽然不能否定他的贡献,但在学科领域,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理论,而不是虚构的传说。因此,华佗、孙思邈等人的实证成就更容易出现在医学教材中。
尽管扁鹊的事迹存在争议,但我们不应忽视他的医术贡献。在学科上,需要严谨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希望更多有益于学生学习的理论能够被传承下去,同时也让扁鹊那种救死扶伤的精神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