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孩童识字启蒙的途径越来越多,不必一开始就要学四书五经,像《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便成为首选。而明清两朝,随着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孩童启蒙书籍诞生,它们的内容更清晰易懂,也更加实用,有的还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深受欢迎。
明代正德年间,有一部名为《新编对相四言》的书籍十分畅销,此作全书共388个字、308 幅图,每个字对应现实中的常见事物,图片则是该事物的白描简笔画,简洁的图搭配上挺拔端庄的欧楷,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仍是一部优秀的儿童识字读本。
此书包含生活中动物、植物、农具、建筑、器皿、衣物、身体等常见事物,对于那些懵懂儿童,可谓大开眼界,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认知。而且欧楷大字,也可以培养孩童对书法的初步认识,符合“取法乎上”的原则。
白描图像将每一个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展现出来,如“斧”“钉”“柳”“跛”,让人一目了然,可以作为孩童学习国画的简明教程。此作的书法值得好好介绍一番,宋代以来的“印刷体”基本取自欧、颜、柳三家,宫廷之中还会吸收赵孟頫的笔意。
因此,此作并非纯粹的“欧楷”,而是兼有欧楷之清健、颜楷之宽博与柳楷之内紧外松。相比于“馆阁体”,更加的工整和通用,保证了“笔笔有来处,字字见法度”。字径大约在4厘米左右,细节清晰,易于上手,小孩把它们学习扎实,再去学唐楷会容易很多。
横画起笔多为斜切藏锋,行笔匀速提按,收笔回锋圆润,笔画质感匀净,转折采用暗转而非顿笔,避免出现过于明显的棱角,既符合官方文书的庄重需求,又降低了书写难度。字字独立、行行分明,保持清晰的起止界限,使文字信息传递效率最大化,符合一目了然的实用需求。
结字中正平和、均匀布白,每个字堪称黄金比例,重心严格居于方格中心,左右结构匀称,上下结构稳重,布白均匀。这样的“规范书法”,据清代《习字入门》记载,初学者需用半年时间专练横平竖直,再用一年掌握偏旁组合,这种训练使底层文人获得基本的书写能力,识字率提升。
其标准化、易识别的特质,还直接影响了现代印刷体的设计,《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楷书教学标准,超过一半的笔法、结字例字选自馆阁体经典作品。
下一篇:全先勇书法:《龍腾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