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作为一代良官,一直备受百姓喜欢。
但谁也没想到,杭州出现大型旱灾时,范仲淹此时只顾着和高官寻欢作乐。
在百姓们买不起米,只能挨饿的情况下,范仲淹甚至还让米商继续抬高价格。
范仲淹究竟为何这样做?他真的做到了后天下之乐而乐吗?#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心系百姓
在宋朝的庆历三年,民间百姓就因蝗虫灾和洪水闹得民不聊生,许多庄稼地里的粮食都一干二净,杭州的灾情异常严重,灾民许久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就在这时商人们也拿准看灾民的心态,大肆抬高米价,曾经90文一斗的米卖到了120文一斗,虽然有了米,可还是有很多贫穷的百姓买不起米吃。
出现这种情况后,朝廷也下达了命令,禁止商人再哄抬价格。
商人哪有这样的民族大义,倘若这个地方不让抬价卖米,那就去到别的地方卖,迟早会有人愿意花高价买他们的米。
然而当时作为杭州知府的范仲淹却对此事不管不顾,整日都和其他的显贵把酒言欢,大摆宴席,甚至还有心情同他们一起赛龙舟。
紧接着并且又发布了一条政令,手里有粮食的人,想卖多少钱都可以,并且鼓励卖到150文一斗。
不少官员知道范仲淹的行为后,都向朝廷参奏他,不体恤百姓,只顾自己寻欢作乐。
没过多久,范仲淹又开始修缮自己的宅子,找了许多的工人,更多官员表示不满,觉得范仲淹这就是在赚国难钱,猜测他把用来抗震救灾的银两全都去享乐了。
就在所有人都不理解范仲淹的做法时,杭州一带的灾情就突然控制住了,百姓们也再也没有吃不上饭的。
原来,范仲淹正是利用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利用市场的供求与需求,解决了这个难题。
既然当初商人们正是看中了当地灾民对粮食的需求,恶意抬高价格,那么范仲淹就顺意让他们继续抬高,这样的市场环境无疑是吸引了许多外地的商人前来卖米。
就在许多商人到了这里时,范仲淹又将之前向朝廷要到救灾粮放了出来,这时百姓们纷纷都赶来吃朝廷的救济粮,不去买高价的米。
可这时已经有许多米商都赶来了杭州,倘若什么都没买就这样回去,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
没有办法,这些商人只能降价,于是一家比一家的价格低,降到了80文一斗,百姓们都买到了低价的米。
除此之外,当初范仲淹前期也并非只是在吃足享乐,他为了能让百姓们赚点钱,于是经常大摆酒宴,招许多的百姓为工人,给予他们一些生活上的保障。
并且他修缮房屋也是这样的用意,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通过做工赚取钱财,同时也能吃到免费的饭菜。
赛龙舟当然也是范仲淹计划中的一项,因为那时的杭州盛行龙舟比赛,他就希望以此吸引许多达官贵人来这里游玩,带动一些当地的经济。
这些也是范仲淹一直没有被百姓唾骂的原因,反而能一直被百姓们所称赞。
他并非一个靠着国难发财的人,而是一直都心系百姓,希望能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他们的生活,尽管他的生活也过得并不如意。
艰难求学
范仲淹和古代许多有才干的人一样,都出身寒门。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突然离世,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能让儿子好好活着,他的母亲只能改嫁到山东的朱氏,范仲淹也随即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他决定暂时告别朱氏,去到别处一心求学。
范仲淹在应天学府中非常刻苦、努力地学习,为了省出更多的时间读书,甚至穿着衣服睡觉。
期间他还结交了一位关系甚好的同窗,他整日看见范仲淹的吃食十分清淡,就同父亲讲了范仲淹日常清贫的生活,这位仁兄的父母便给他带了非常丰盛的饭菜。
只是范仲淹并没有接受这样的好意,他的同窗怕范仲淹是碍于颜面,于是将饭菜放下便离开了,过了几日,范仲淹的同窗看见已经放坏了的饭菜,十分恼怒。
接下来,范仲淹的解释却让这位同窗十分敬佩,他说倘若吃了这饭菜,那以后的粗茶淡饭就会难以下咽。
一次,宋真宗来到书院时,同学们都没见过皇帝什么样子,带着满满的好奇心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众人叫范仲淹去时,范仲淹却拒绝了。
他并不屑于现在浪费时间去看皇帝,努力学习的话,迟早有天能够加纳都当今圣上。
不过范仲淹确实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曾经的豪言壮志成真。
寒窗苦读多年的范仲淹终于学有所成,在26岁那年,范仲淹参加科考,取得了乙科第九十六名的成绩。
要知道在古代能考取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许多人考了多年才能考到这样的成绩,而范仲淹也因此有了见皇上的机会。
考取进士后,范仲淹想要认祖归宗,回归范氏家族,当时参加考试时,范仲淹只能以朱说的名义参加。
但是范仲淹的请求并没有被范氏家族认同,因此他还是只能以朱说的名字生活。
不止是认祖归宗方面不得志,范仲淹的仕途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范仲淹虽才华横溢,但因为没有强硬的背景,所以只能在安徽的小县城的狱中做一名九品小官。
这时范仲淹的养父朱氏也因病离世,家中只剩下孤苦无依的母亲,范仲淹也将母亲接到了自己的身边照顾,而家中的小辈们则被送去了书院读书。
范仲淹在此判案期间刚正不阿,因此和许多官员都发生了争吵,但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却越来越高大。
范仲淹在此地发现这里的教育十分落后,私塾少的可怜,很多想要读书的人都无书可读,于是范仲淹便又自己出钱开办学院,提倡人们多读书。
三起三落
到了1021年,范仲淹因其刚正不阿的秉性,被调任到了泰州西溪的盐仓做监管,负责监管盐仓的一切事务,仍然只是个小官。
在任期间,范仲淹早就发现西溪的海堤有损坏的现象,每当大潮来临时,海堤就会被潮水冲垮,百姓们的田地、房屋,以及他照看的盐地都被海水冲毁,甚至还有许多百姓丧命于此。
于是范仲淹早就开始向自己的上司张纶上书表明情况,张纶也是个心系百姓的好官,他不忍看百姓流离失所,便向朝廷禀奏此事。
宋仁宗看到奏折后,就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县令,重新修复海堤。范仲淹面对如此巨大的工程并没有退缩,反而潜心学习如何修复海堤。
这时朝廷上有许多心怀不轨的小人认为范仲淹并不能胜任这项任务,这时张纶以一人之言对抗百官口舌,范仲淹才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
在重修海堤时,困难重重,倘若又遇上大潮之日,势必有着被潮水淹没的风险,范仲淹不顾自己的安危,一直守在工程一线。
但是就在修建时,范仲淹的母亲离世,于是范仲淹只能放下此事,回到家中操办丧事,为母守孝,张纶便接手了未完成的项目。
范仲淹为母守完丧后,就在南京任职,那时晏殊得知范仲淹在南京,并且早已听闻过他的才学,就邀请他来应天书院任职,范仲淹凭借自身高尚的节操和才干,见将应天书院管教的焕然一新。
公元1028年,范仲淹书写了《上执政书》,希望朝廷能够进行改革,治理朝廷的贪官。此书一经禀报,宰相王增便希望皇上力荐范仲淹。
同年十二月,宋仁宗召范仲淹进宫,担任右司谏。
当时的宋仁宗并没有独自管理朝政,更像是一个傀儡皇帝,主要有刘太后掌管朝政,那时的朝政就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文武百官也都不敢乱说什么,怕祸及自身。
到了冬天,宋仁宗想要在刘太后生辰当日,带着众百官为刘太后庆寿,范仲淹认为这件事于家礼、国礼都不适宜。
身为皇上可以尽孝,为刘后准备行家人之礼就可,身为一国之君,带着百官一同行君臣之礼,有违礼数。
宋仁宗看到范仲淹的上书不以为然,没有任何的回复,于是范仲淹又不死心的向刘后上书,希望她能够退出朝政,将实权还给宋仁宗。
刘后看到后大怒,将范仲淹贬到河中府做通判。
范仲淹虽是好官,但不会看皇上的脸色,多次都惹怒宋仁宗。
当时江淮和京东发生旱灾和虫灾,许多难民没有粮食可吃,而宋仁宗对灾情并不了解,于是也就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范仲淹曾经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因此十分能体会到百姓的饥寒交迫之感,多次向宋仁宗上书请求赈灾,宋仁宗这才明白灾情的严重,开仓放粮。
范仲淹看到百姓的问题解决后,拿了一把百姓吃的野草,准备回宫复命。
在朝堂之上,范仲淹直接将这野草给官员传看,并且希望皇上能够节省宫中的开支,这无疑是没给皇上留一点面子。
但皇上又不能因此事他贬到他地,不然更会显得自己没有气度,因此宋仁宗便忍了。
待刘太后去世,宋仁宗终于掌握了实权,便又将范仲淹召回京城任职。
当时宋仁宗对刘太后仍旧有许多芥蒂,因此对刘太后给自己选的皇后也不满意,想要借机将她废除。
宋仁宗为维护自己的宠妃被皇后误伤,于是就以这为由,想要废除皇后一位。
范仲淹又觉得皇帝这样的说法难以服众,和十几名皇后一派的官员在殿外长跪不起,希望皇帝能给他一个机会进言。
宋仁宗也没有给范仲淹机会,将他贬到了睦州做知州。
1034年,范仲淹在当地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了京城,范仲淹不满吕夷简的作为,绘制了一幅《百官升迁次序图》来讽刺吕夷简,希望宋仁宗能重用清官。
吕夷简因此事多次上书指责范仲淹,称他恶意挑拨,范仲淹也没示弱,一直向皇帝斥责吕夷简的各种恶劣罪行,最终宋仁宗受不了范仲淹过分的言语,又将他贬到了饶州。
结语
范仲淹的一生一直都秉公正直,面对朝中的奸佞之臣,绝不容忍,希望能一改朝中风气,然而总是不得志。
他也确实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人人心中都十分敬仰的政治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