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0年3月,一场令人深思的演讲在陆军大学掀起了风浪。这场演讲的主角是著名学者马寅初,他毫不畏惧地直言不讳,指出当前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是由于“下等人”奋力拼搏,“中等人”捐款,而“上等人”却不但袖手旁观,还囤积居奇,借国难谋取暴利。更有甚者,有些“上上等人”利用手中权势,大量购进外汇,获取巨额利润,然后转移到国外,对国家不仅不出力不出钱,还在国难时期大发国难财。演讲中点名批评的人物包括孔祥熙和宋子文,让人不禁对这位曾是国家行政院长、财政部长,同时也是银行家和富商的孔祥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祥熙,生于1880年,字庸之,号子渊,山西太谷县人,是孔子的第75世孙。他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归国后曾在多个职务上任职,包括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门。他的妻子宋霭龄是宋嘉树的女儿,与宋子文、蒋介石有着姻亲关系。然而,虽然孔祥熙在财政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抗战财政方面有过贡献,他的贪污腐败也是臭名昭著的。在1942年的一个丑闻中,孔祥熙涉及私吞抗战经费,据估计至少赚了三十亿法币。 孔祥熙的财富秘密在他赴美定居后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美国总统杜鲁门对孔祥熙及其家人在美国的巨额存款感到震惊。他命令联邦调查局对孔祥熙的财产来源进行调查。报告显示,孔祥熙夫人宋霭龄在美国花旗银行的存款达8000万美元,而宋子文和宋美龄的存款总额更是高达2.2亿美元。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孔祥熙为保护自己的财产秘密四处游说,成功地掩盖了真相。 1948年,孔祥熙赴美国定居,杜鲁门得知孔祥熙和宋美龄的财产达20亿美元,愤怒地指责他们偷取了美国援助中国的巨额资金。对于这些财富,杜鲁门更是愤怒地表示:“他们全都是贼,他妈的,没有一个不是贼……他们偷了这些钱,把它投资在圣保罗的房地产中,有些就投资在纽约这里!”在孔祥熙去世后,他的财产仍然是个谜。他的演讲生动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官商勾结、财富来源的深刻反思。 傅斯年在1947年的《观察》杂志上发表文章,直言官僚资本当时的主导地位与孔宋两家密不可分。他指出,如今的情况是“化国为家”,而非“化家为国”,对腐败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傅斯年的言论呼应了当时社会对于财富分配不公和官商勾结的普遍担忧。事实上,孔祥熙家族在当时的社会中,凭借政治权力和财富积累,成为了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而这也加深了社会矛盾和不满。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存亡考验,但一些上层人物却在国难面前唯利是图。马寅初的演讲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引发了舆论对贪污腐败的广泛关注。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些“上上等人”对国家财产的巧取豪夺,让人深感痛心。他点名批评的孔祥熙,作为一位曾经的国家重要官员,竟然在国难面前利用职权牟取私利,令人愤慨。 这场演讲不仅仅是对当时腐败现象的揭露,更是对社会良知的呼唤。傅斯年在文章中提到,“觉悟的国民……应该奋起进行反腐斗争,进行解救,挽救国家危亡的努力。”他强调了人民觉醒的重要性,唤起每个公民对社会正义的责任感。这也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对国家前途的深远担忧。演讲通过对孔祥熙等人的揭露,引发了人们对腐败现象的深刻反思,成为当时社会改革的催化剂。 在孔祥熙赴美定居后,他的财富引起了广泛关注。杜鲁门对孔祥熙一家在美国的财产进行了激烈的指责,认为他们偷取了援助中国的资金。对于这一指控,孔祥熙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掩盖财富来源。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他在国难时期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谴责。他的贪污腐败行为在国际间也引起了强烈反感,成为当时中国社会道德沦丧的一个缩影。 最终,孔祥熙在1967年8月15日在纽约病逝,终年87岁。蒋介石亲自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尽管孔祥熙在国难时期的贪污行为备受诟病,但他仍然受到了国民政府的一定尊重。然而,他的去世并没有掩盖他在历史上的负面形象,他成为了当时社会腐败现象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商勾结的缩影。在这段历史中,马寅初的演讲和傅斯年的文章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声音,呼吁人们觉醒,认识到贪污腐败的危害。孔祥熙及其家族的行为成为当时社会黑暗面的缩影,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廉洁的深刻反思。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警示,提醒我们警惕权力的滥用和腐化,坚守社会的正义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