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3年,蜀汉的大司马蒋琬因重病,告别了汉中,返回了涪县。而汉中的防守重任也因此落到了王平肩上。此时,他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蜀汉的防线在此刻变得尤为关键,邓芝负责东部,马忠守卫南方,而王平则驻守北方。三人分别掌控着各自的区域,共同支撑着蜀汉的战略布局。令人意外的是,王平的过去并不像他现在的地位那样平顺。他原本是曹操阵营中的一员,后才投向了刘备。那么,王平是如何从曹魏的阵营中转投刘备的呢?
一、从叛曹到归刘
王平,字子均,出生在巴西宕渠。童年时期,他曾在外祖父家生活,因此曾一度使用外祖父的姓氏“何”,但后来恢复了王姓。公元215年,曹操征伐张鲁,并顺利占领了汉中地区。随之而来的是,巴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任约——纷纷归顺曹操。曹操随即任命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并没有进一步派兵扩展到蜀地。这一局势很快传到了成都。黄权对刘备提议:“如果失去汉中,三巴地区将无力振兴,蜀汉的根基将受到威胁。”因此,刘备决定派黄权担任护军,亲自率领大军北上迎战张鲁。然而,张鲁已经向曹操投降。黄权虽然成功击败了杜濩和朴胡,但王平随这些投降的将领来到了洛阳,并被曹操任命为校尉。直到219年,王平随曹操进入汉中之际,趁机投降了刘备,并获得了刘备的信任,任命为牙门将军和裨将军。
二、街亭受封
228年,王平随诸葛亮北伐,担任“参军马谡先锋”。当马谡带领军队抵达街亭时,他未能按照诸葛亮的指示调整阵地,错误地将军队布置在了没有水源的高山之上,这为敌军留下了可乘之机。更为糟糕的是,马谡的军队布防漏洞百出,指挥混乱。尽管王平文化程度有限,甚至“不懂书法,识字不超过十个”,但他在军事方面却经验丰富。他屡次劝告马谡调整战略,然而马谡固执己见,拒绝采纳建议。最终,张郃率领的魏军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导致马谡的军队大败。唯一保持阵型的,是王平带领的千余名士兵,他们依然顽强坚持。即便是久经战阵的张郃,也被王平的冷静所震撼,心生疑虑,担心背后有埋伏,因此未敢轻易进攻。王平带着剩余兵力缓慢撤退到汉中。事后,诸葛亮严厉惩罚了马谡,并处置了一些失职的将领。因王平在此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晋升为参军,统领五部,并升任讨寇将军,封为亭侯。
三、坐镇汉中
到231年,诸葛亮再次北伐,王平被调派驻守汉中南线。当时,魏军由司马懿指挥,张郃被派遣攻打王平。然而,王平坚守不动,张郃未能攻破防线。234年,诸葛亮因病去世,紧接着爆发了魏延之乱,魏延的军队遭遇惨败,王平凭借赫赫战功,得到加官进爵的机会。之后,王平历任后典军、安汉将军、汉中太守等职务。蒋琬因病返回故乡后,王平重新成为了汉中的守将。
到了244年,魏国大将曹爽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蜀汉,“前锋已至骆谷”。消息传来,蜀汉将士震动,纷纷建议固守汉中或乐山,待魏军逼近时再做决策。然而,王平保持冷静,他提出了应对策略:“派刘护军和杜参军前往兴势,我则留在后方防守。若敌军分兵攻打黄金,我将亲率千人迎击敌军。”最终,魏军未能突破汉中的防线。遗憾的是,248年,王平因病去世,结束了他在汉中的守卫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