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上有句俗语:“三年清廉官,十万银子酬。
”古代的清正廉明官员并不多见,像海瑞、包拯这样的“清官”更是凤毛麟角。相反,像和珅这样的贪官却屡见不鲜,主要原因在于官僚主义的体制导致无人不贪。当贪污成了家常便饭,容易为所欲为时,腐败就会泛滥成灾。但历史上还有比和珅更胆大妄为的贪官,他就是北宋时期的王黼。北宋时,官员待遇高,即便是文官年薪也超过百万,然而贪官污吏仍占据朝廷,据说占了7成。 贪污腐败在宋徽宗时期尤为猖獗,就连《水浒传》中的对立面都是贪官污吏。蔡京、梁中书等被后人列为“六贼”,其中王黼更胜一筹。他的名字不太为人所知,但他在家产和马屁拍摄方面甚至超过了和珅。王黼原名王甫,为避免与东汉末年的宦官同名,宋徽宗亲自给他取名为王黼,意为华丽华美。据《宋史》记载,王黼金发金眼,相貌堂堂,给人留下极佳的第一印象。 尽管他并非文官,却口才了得,许多人被他的口才所欺骗,以为他是个有学问的士人。原本在相州画地图的王黼得到上司的赏识,从此一路升迁来到中央。当时的宰相是张商英,但王黼看出宋徽宗钟情于杭州的蔡京。为了得到宠信,王黼先声夺人,竟然攻击宰相张商英,力荐蔡京。宋徽宗便兴高采烈地任命蔡京为宰相,并对王黼刮目相看,蔡京也感激涕零。 王黼这一表功绩使他得到宋徽宗和蔡京的青睐。不久蔡京失宠被罢相,取而代之的是王黼。王黼表面上做出正派相,整顿官场,减少官员名册,营造“贤相”假象。但实际上,他却借权谋私,收敛金银女子供享乐。为了夺取大臣的妻子,他们被冤枉罪名流放岭南。他还搜刮全国珍宝,勒索百姓上贡讨好宋徽宗,便诞生了“花石纲”。 在他统治下,民不聊生,江南地区爆发了叛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方腊起义。王黼的奢侈态度给大宋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在去辽国出使时,他经常摆设盛宴,炫耀金玉和锦绣,却激起女真人的贪欲,让他们把宋朝定为攻击目标。当金兵攻陷汴梁后,王黼慌乱带着家人逃跑,甚至在皇帝的命令下都逃得无影无踪。愤怒的皇帝将他贬到偏远地区,由仇人聂山处决。聂山派人将王黼杀害,并带回他的头颅。检查他的财产时,竟发现有6200万两。他虽没有和珅的才华和政治手腕,却靠着巧取豪夺积累了如此庞大的财富,可谓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王黼的所作所为正反映了北宋末年的官场:无能者高位,为巩固地位,不断掠夺百姓,导致内忧外患,最终导致北宋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