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看大明风华,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明仁宗为何中断?厚往薄来政策
创始人
2025-07-01 10:02:38
0

导语:看大明风华,朱棣为何派郑和下西洋,明仁宗为何中断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建立华夷秩序,发展海外贸易,养我国威;厚往薄来的政策以及明仁宗根基不稳,最终取消郑和下西洋

《大明风华》中,明成祖朱棣对黑衣宰相姚广孝说,他这辈子有很多事情还未完成,要迁都,要击破阿鲁台部,要打造一个太平盛世,他内心里,有两个小目标,一个是编撰《永乐大典》,另一个就是找到建文帝向他道歉。至于朱棣对于建文帝有没有愧疚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为了能够找到建文帝,朱棣不惜一切代价让郑和下西洋出使海外。朱棣这个貌似无意之举,却改变了中国和世界航海历史。

当郑和从南洋归来,朱棣率领文武百官去接见,规格之高,由此可见明成祖朱棣对远洋航行的重视。很多人不禁要问,朱棣为何要派郑和下西洋呢?根据史料记载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寻找建文帝

《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朱棣作为一个取得皇位不正的皇帝,他发起规模空前庞大的航海,其个人动机是很难猜测的,如果真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这么大张旗鼓地寻找,即使建文帝藏在某个海外的小岛上,也会闻风而动,必然躲起来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假如建文帝真的藏在南洋诸国,明成祖期望能够依仗强大的舰队,让这些国家交出建文帝的可能性;不管怎么说,寻找建文帝只是一个虚幻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失败了。

扬大明国威,建立华夷秩序

明成祖朱棣极力构建华夷秩序,并不是让明朝直接统治四夷,而是奉行着传统的“圣王之制,施德行礼”,承担着“协和万邦”的职责。明成祖构建华夷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合天下为一家,进世界于大同”

郑和舰队这些壮举确实做到了扬永乐帝声威于异域,显示大明的国力,扬我明军的威力,增长明朝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保护华人利益,建立新的朝贡体系,这些目标郑和都已经达到了。

例如,郑和第一次航海时,在印尼巨港,俘获了海盗陈祖义;第三次远航时,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被明政府降服;第四次则扶持满剌加王国建国。此外,朝贡体系也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原因之一,郑和船队带来的香料、药材和奇珍异兽,丰富了明朝廷的商品物产,互通有无。

郑和舰队的远洋探险性,取得的最大成果,莫过于将东南亚诸国划入明朝藩属国政治范围,通过远航这样的和平方式,扩大明帝国的影响力,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疆安全;明帝国又通过阻止私人海上贸易以垄断海外贸易,与海外诸国建立巨大的商业利益,这也是外国主动响应明朝朝贡体系的原因。

由此可见,寻找建文帝、耀兵异域、剿灭海寇、建立朝贡新秩序这些都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但笔者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朱棣实行下西洋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迂回对付蒙古帖木儿,明帝国是继承元帝国,而元帝国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不排除明成祖朱棣心中有个小目标,那就是尽最大努力恢复元朝帝国时疆域,打通与西亚、东欧的联系,进而对逃往蒙古高原的元朝廷来个远交近攻。

郑和下西洋所取得成果

海外贸易让明朝受益,洪武末年,明朝出现了香料、药材等物资短缺现象,而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明朝是从紧缺的商品,有胡椒、乳香、苏木、硫磺、犀角等,当大量的番香、番药运入明朝时形成以朝贡为主的官方贸易体制,解决了部分商品的缺口。

郑和下西洋还为明朝打通了马六甲海峡通道,发展与满剌加等藩属国的友好关系,郑和舰队以满剌加为核心建立停靠补给站,出南海,过马六甲海峡,途径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最远达到波斯湾以及东非海岸,航道的开通,不仅让西洋国家朝贡明朝通畅无阻,更为明朝的沿海安全建立了战略缓冲区。

郑和下西洋后,秉承“厚往薄来”的原则,坚持和平外交方针,永乐时期来华朝贡的国家数量远超前代,创造明朝外交繁荣,同时建立了新的朝贡体系,一些藩属国不仅可以从明朝活动经济上的好处,在政治上可以得到明朝庇护。

郑和积极推行“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开放政策,间接地促进了明朝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得明朝外交势力触及到西亚和北非地区,有力地宣扬了大明国威。

郑和下西洋为何被迫停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开海和禁海的矛盾,如果放开海禁,实行开海政策,不仅使海上走私更加猖獗威胁大明经济,更怕沿海居民与倭寇狼狈为奸,对内地居民财物进行掠夺,增加明王朝的沿海国防压力。如果过度禁海,则破坏了传统自由发展的贸易格局,使得广大沿海居民失去生计,生活陷入困境。

这种开海与禁海的矛盾斗争,一直在明朝廷存在,而郑和下西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更大范围内地实行海禁,打击海外民众,保证贡道安全,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逆历史潮流的,所以注定不会长久。

厚往薄来,拖垮大明经济,郑和下西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明帝国与海外贸易交流,但这种贸易形式主要是朝贡贸易,完全违反正常的商业规则;特别是明朝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贸易越大,政府负担越重。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规模浩大,两百余艘的大小船只,建造船舶和维修的费用是一大笔开支,外加随行两三万将士日常消耗更是巨大,对藩属国的大量赏赐几乎消耗了整个国库储备。也可以说,这种入不敷出的贸易,拖垮了郑和舰队。

笔者认为,迫使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的中断,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宦官和文官的斗争导致停航法令的颁布。有明一朝,皇权,相权,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特别是厂卫制度建立后,宦官和文官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宦官控制的东厂甚至凌驾于锦衣卫,并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只能忠心地依附皇权,而组成文官的士大夫,却有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节操;所以,对于皇帝而言,更容易相信和重用宦官。明朝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宰相重用内官,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后,市舶太监掌握对外贸易实权,宦官作为皇帝的代言人,其地位和势力都继续提升。

另一方面,宦官编织的庞大的特务网,弄得哀声遍野,怨气重重,整个文官阶层对宦官集团的痛恨,与日俱增。明朝的文官集团,在明初胡惟庸事件后,宰相之位被废除,但到了永乐帝时,由于处理国事的需要,内阁开始形成,文官权力增大,其吏部有取代宰相权力倾向。明仁宗之所以能够即位,这与文官支持是分不开的,因为武官支持朱高煦,仁宗即位后自然会满足文官士大夫集团的“停航禁海”的要求。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以三杨为首的内阁,更是几乎掌控了全部六部权力,文官集团权力的上升势必打压宦官集团,而宦官集团的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郑和下西洋。

此外,明仁宗即位之初,位置不稳,面对内部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不臣之心,急需外部力量来改变当前的局势,而郑和远航舰队拥有明军最精锐的武装力量,当然被仁宗认为是不稳定因素,因此,郑和下西洋活动必须中断。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宗实录》、《瀛涯胜览》、《明太祖实录》、《国朝典故》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潮州三环取得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金融界2025年8月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德阳三环科技有限...
原创 他... 古代君王如何诞生的?有按照传统继承的,即先帝去世,太子继位;也有新立门户的,如朱元璋发动起义覆灭旧朝...
原创 趣...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秦惠文王把商鞅五马分尸,但商鞅那些变法招数却继续的实行下去了,秦国的国力越来...
原创 美... 美国从公元1776年7月4日宣布成立,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当选为首任美国总统。历经两百多年,美国...
原创 世... 《——【·前言·】——》 关羽,蜀汉名将,威震华夏,然其一生戎马,终败于麦城。 令世人惋惜,更揭...
原创 普... 2022年12月13日星期二,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那段沉重的历史岁月。 1...
原创 李... #头号有新人# 1940年八路军386旅新一团为了掩护总部机关以及野战区医院转移,在苍云岭被鬼子王牌...
原创 朱... 朱元璋是一位出身布衣,却文韬武略的一代开国雄主。朱元璋十分痛恨贪污腐败现象。洪武年间,朱元璋对贪官污...
唐诗热,热的是什么 时间非但没有阻断唐诗的世代传诵,反而让它的魅力历久弥新。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时的轰动情景,央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