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师者,思想第一,行为第二,语言第三,经历第四。
不知道是不是误导,后来人们对大师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经历上。而这些经历的核心,可能就是一些花边新闻而已。
还有一些人,虽然有些传奇经历,但离大师的境界相去甚远。出于各种私心或者私利,居然也被包装成为大师。以讹传讹,也就流传至今了。
真正的大师,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历史洗励沉淀之后的自然结果。虽经旁置、冷落甚至打倒,但不管多少次,始终屹立在历史之林。
所以说,历史总是公正的。就看你有没有一双睿智的慧眼。
好了,开篇先暖场,然后咱们正说一点历史。
01
曾经,中国大清有过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史称“同治中兴”。
1860年,中国与英法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条约虽然不平等,但也给伤痕累累的大清国带来了暂时的喘息。毕竟说,这些外国列强暂时先不揍你了。
1864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了。算是消灭了大清国一块心病。
接着,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主张以及恭亲王奕的支持下,洋务运动开始了。一切,似乎预示着大清国又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做赵烈文的人却做出预言,五十年之内,大清国必亡。说这话的时候是1867年。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幕僚。
时光倒转至1867年7月21日,即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
这天,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在一起聊天。
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意思是说,天下统一久了,就会合久必分。
曾国藩当然不同意赵烈文的话,因为现在同治皇帝在世,正是中兴之主,大清正欣欣向荣,怎么可能灭亡呢?
曾国藩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02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溥仪继位,他的父亲载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客观讲,载沣有两件事是值得赞扬的。
一件是出使德国道歉的事情。1894年,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死,载沣被任命为特使出使德国进行道歉。当时的载沣只有十八岁。
到了德国,德国皇帝要求他行下跪礼,载沣坚决拒绝了。通过这件事情,慈禧认为载沣有气节,这也为后来他主政大清奠定了政治基础。
还有一件事就是对待袁世凯的态度。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跟袁世凯的临阵倒戈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当载沣执政之后,他首先就先闲置了袁世凯,进而准备杀掉他。
但毕竟说,袁世凯掌握着新军的兵权。犹疑之计,有人给载沣出主意,不妨去问问张之洞。
张之洞是四朝元老,此时李鸿章、荣禄这些朝廷中呼风唤雨的人物都已经死了,张之洞成为唯一仅存的朝廷重臣。
对于载沣要杀袁世凯,张之洞明确表示不能同意。事实上,张之洞知道袁世凯的野心,他也是反袁派。只不过,他也知道,此时的袁世凯,党羽众多,尾大不掉,恐怕已经难以拔除了。
载沣又问了一些其他治国理政之事。说到国体,张之洞赞成改革,主张君主立宪。说到用人,张之洞劝载沣“不要用人唯亲贵也,应该唯贤是用”。载沣都表示同意。
但说到另一件事情的时候,二人就有分歧了。那就是如何对待百姓。
张之洞叮嘱载沣,一定要善抚民众,不然会发生民变。
载沣却不以为然地说:“怕啥,有兵在。”
等到载沣走了,张之洞对身边的陈宝琛说:“国运尽矣!”
03
袁世凯借口在天津养病,其实一直都在静观其变。为了给载沣施加压力,他偷偷让保定的段祺瑞带兵到北京附近,借口南苑兵变,没事就往南苑放几炮。
载沣知道暂时不能拿袁世凯怎么样,也就放弃了杀袁的念头。
接下来,载沣也要改革了。
立宪改革之前,载沣先给各省发布了一个“预备立宪”诏书。要求各省先成立一个谘议局。载沣的这个举动,让许多地方大员充满了幻想。许多地方官员以为真要改革了,地方也可以参政议政了,于是纷纷表示支持,大家都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宪*政运动的洪流中。
宣统三年四月,载沣正式宣布,裁撤原有的军机处及旧内阁。大家都紧张地等着新内阁名单出炉。
其实,当时的大清朝可以用16个字来形容:列强环伺,国弱民羸。族大宠多,人心思变。在这种情形下,大家都希望载沣来一次真正的改革。事实上,就是需要体恤一下民生,对皇族和旗人垄断的利益集团进行一下控制。
结果自然是令人失望的。因为通过当时载沣和张之洞的谈话就已经知道,在载沣心里并没有百姓与民生。因为他说了,有兵在。
五月,新内阁成立了。结果,基本都是皇族和旗人。这个内阁被人们指斥为“皇族内阁”。
十月,武昌起义爆发了。从此,辛亥革命开始了。
表面看,载沣的改革失败,在于内阁改组不彻底。事实上,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才是根本。这点,我们可以引用一下当时于右任先生发表在《民立报》的《亡国三恶因》,全文仅仅百余字,但句句扎心。
原文说: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此其二。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其三。
翻译过来,具体就是三点:
第一点说的是,老百姓太穷了,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买不起日常消费品。那老百姓为什么穷呢?因为“国有金,舍不得分给百姓呀”;
第二点就是,行善的人得不到表扬与保护,作恶的人得不到制止与惩戒;
第三点就是,腐败的大清政府只能通过出卖国家利益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于右任这篇文章发表后不到一年,外强中干的满清政府轰然倒塌了。这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作者:风林秀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