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背后的历史逻辑:横扫天下的曹操,为何从此再难渡江?
创始人
2024-11-08 18:39:47
0

原标题:赤壁之战背后的历史逻辑:横扫天下的曹操,为何从此再难渡江?

再说曹操(八)——赤壁东风

如果要在中国古代的战役里按知名度排个座次,赤壁之战不是第一,也得是前三名。历史教材在介绍它的时候,一般都会加上一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实际上这一点值得商榷。有关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兵力比较容易确定,大约在五万左右;但是有关曹操的实际参战人数却争议极大,小说中的诸葛亮夸张到了八十三万,现实中的历史学家们也有认为不过数千人的。到底这一战有多少人打了,实在是一笔糊涂账。

但是这并不影响一个事实——也许从军事意义上说,赤壁之战意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在政治层面,它确实影响了此后七十年甚至是四百年的中国政治格局。

因为,这是第一次长江流域的势力战胜了来自中原的中央帝国政权。

自秦以来,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已经延续了四百余年。这四百年里,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基本全部集中在黄河流域,最南不过江淮一带。长江流域尽管土地辽阔,也曾孕育过蜀、巴、楚、吴、越等文明,人烟却极为稀少,堪称彼时中华帝国的蛮荒之地。

当然,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尽管重心不在长江以南,汉帝国倒也不会对南方彻底坐视不管。一代代人的开拓,使得南方也在缓慢地前进着,并默默地等待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个飞跃,就来自于汉末的乱世:一方面,北方的混战逼迫着北方的士民向南方逃亡;另一方面,以刘焉为代表的汉朝宗室及军阀也意识到了南方国土的重要性,将其视作自己裂土封侯的根据地。

但是这种割据是并不稳固的,一旦中原重新恢复安定,就能靠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资源再次将南方的几个州一一兼并回来。这一点,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最有发言权——想当年公孙述横跨荆、益,不还是被光武爷给灭了?

我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夏天的曹操,大约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他还确实几乎干成了。

东汉末年,由于各地战乱频仍,因而在地方推行“废史置牧”,即将原来负责监察各州的刺史替换成执掌一州大权的州牧。在长江流域的三个州——益州、荆州和扬州,就分别派了三个宗室前往镇守。当曹操准备南征的时候,益州的刘焉早就死了,接班的是他儿子刘璋;扬州的地盘则早就被孙策兄弟攻略完毕,已经基本不姓刘了。相对而言,最难啃的骨头就是荆州。

而就在这一年,刘表死了,其幼子刘琮继位,长子刘琦反倒被外放到江夏去了。

因此,趁着这个时候把荆州拿下,对于曹操的战略意义可谓极其重大。一旦夺取荆州,不但意味着获得了千里沃野和百万人口,更是在长江中间楔入了一颗巨大的钉子,以后无论是向西还是向东都可以两路进攻,江东和巴蜀都唾手可得。

这一点,连1800年后的我等都看得明白,曹操不会不明白,孙权和刘备更不会不明白。但是,明白了又能怎么样呢?当年的楚国几乎占据了整个南方,一样没打过秦国;公孙述一世英雄,不一样没能战胜光武?

但是历史的结果就是如此——孙刘联军在赤壁战胜了曹操;不仅如此,四年以后,在东线的濡须之战中,曹操再次被孙权击败,后期孙权的兵锋甚至从长江往北推了数百里,在合肥成就了张文远的威名。又过了三年,曹操在定军山再遭惨败,不仅折了夏侯渊,还将汉中拱手送给了刘备。

谈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等人如何神机妙算、决胜千里,只是在过分夸大个别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而已;真正站在他们背后,帮助他们战胜曹操的,还是南方已经积淀了数百年的生产力的发展。

战争归根到底打的还是人力和财力,而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人口规模基本上就可以决定这两者的高低。

无论是战国末年还是东汉初年,南方的人口规模都还远未能达到与北方抗衡的地步,因此支撑战争机器的能力也就相对不足,更无力与占有中原的中央政权相抗衡。但是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以后,南方的人口规模逐渐赶了上来,并且乘着北方大乱的时机接纳了一大批北方逃亡而来的士民,这为南方对抗北方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人口基础。

因此,在赤壁,在濡须,在合肥,在汉中,曹操一次次地败给了孙权和刘备。这并不是他的实力不行了,也不是他的对手真的比他强过一头。只是当广袤的南方被团结成两个大军阀集团的时候,纵使北方早已拧成一股绳,暂时也无法一口吃掉他们了。

这也许就是曹操的宿命——对于他来说,能够将北方统一已经是他的极限,时代的发展让他不可能完成像嬴政、刘邦或者刘秀那样的大业。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这一点,不知道从华容道仓皇撤离的曹操,有没有想明白这一点。

也许他想到过,因为他并没有在撤回北方以后立刻再次发动对荆州的战争;也许他没想过,因为他此后的十二年里依然戎马倥偬,继续向西向南进攻,并且接连消灭了韩遂和张鲁两个割据军阀。

然而毫无疑问,此时的曹操的主战场已经不在西凉、汉中或者是江淮,甚至根本不在军事层面,而是在政治层面。他军事生涯的顶点永远定格在了建安十三年的七月。他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从统一天下变成了整顿内政,这一点无论他主观上同不同意、接不接受,都已经成为了事实。

于是,善于写诗的曹操终于又给后人留下了一篇不朽的名作——只不过不是诗作,而是散文。那么这篇散文又是什么呢?咱们下回再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陈... 1955年,林彪被党中央授予元帅军衔。在这次新中国授衔前,林彪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道:“如果陈光没有犯...
为君刻意五七字——程章灿《对联... 5日下午,在第十五届江苏书展的舞台上,著名文史专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携新作《对联课》亮相,与...
百姓因感念召公的功绩,创造出一... 百姓因感念召公的功绩,创造出一句啥成语? 姬奭,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奭,又称召公、召伯、召康公、召...
原创 诸... 虽然刘备所建立的蜀国看起来国力最弱,但他们却拥有最豪华的顶配阵容: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
原创 武... 前言 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和魅力的女性角色,她以其非凡的才华和果断...
原创 昔... 历经春秋浪淘沙,诸侯失国十余八。 东周时,被削弱的中央政权,逐渐失去对其侯国的掌控,这让各王侯有了通...
原创 邓... 1980年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五中全会,中央书记处选举也被提上会议议程。邓小平在会上强调了接班人人选的重...
原创 毛... 我国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率领解放军战士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磨难,最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