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总是在催我,让我写写孙立人。但王老湿到网上一看,写孙立人的真是太多了,怎么写,得有个角度。
孙立人是安徽六安舒城县人,跟王老湿是纯老乡。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不得己要进行大撤退,但往哪里撤?出现了很大的争议。远征军实质上的最高长官杜聿明将军的态度很明了,听校长的,也就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话,往国内撤,至于杜聿明将军深层次的考虑,王老湿在《杜聿明选择让远征军败走野人山,真实原因令人肃然起敬》一文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
但孙立人是坚决不同意往国内撤,他要听史迪威和亚历山大的,也就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往印度撤。
事实证明,孙立人的选择是对的,既保全了全师数千将士没有遭受大的损失,也通过在印度的整训,进一步提高了战斗力,为第二次入缅作战痛击日军,特别是日军王牌部队第18师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孙立人这样做,却丢掉了两样最重要的东西。
第一个是“忠”。“忠”是中国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评价一个人可靠不可靠的镜子。岳飞明知十二道金牌让他回去是错误的,但因为“忠”,他宁愿被“莫须有”,在风波亭含冤而死,“精忠报国”之名万世永传。而孙立人呢,你是中国军人,你不听杜聿明的,可以理解,毕竟,你是第66军的,是临时配属第五军作战的,但你的主子可是蒋介石先生—中华民国最高领袖,你竟然连自己国家的最高领袖的命令都不听,而去听导致第一次入缅作战完全失败的英国佬的,你到底是忠于国家和政府呢,还是忠于美英帝国呢?或许,有人会说,此时孙立人还没加入国民党呢?是,孙立人在1947年才加入国民党,但加不加入哪个党派不重要,重要的是,孙立人是中国人。
第二个是“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是为护送“桃源三结义”中的大哥刘备的夫人。此时,刘备还没称帝,也没权没势,说成是被打的四处跑路的流寇都不为过,但关云长为了一个“义”字,不顾千辛万苦,甚至委曲求全在曹营效力,也要把嫂嫂送到刘备身边,关云长也因此被称为“关公”,被后人供奉至今。而孙立人呢,你新38师数千弟兄是你兄弟,第五军数万弟兄就不是你兄弟了?都是中国军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打鬼子而远离家乡、远离祖国的患难兄弟,怎么能不管不问?虽然撤退的路线选择不是最好的,但一个胸中有大“义”的人,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兄弟们受苦受难,一定会有难同当的。
而且,我们中国人中,只有忠义之人,才会在艰难的时候,与兄弟生死与共,与同胞生死与共。
所以,王老湿认为,孙立人在以后的日子之所以不好过,与此时丢掉了“忠”、“义”二字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孙立人对日作战的表现,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