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果举国和列强打一仗,肯定是能够打胜的。
无论是最开始和英国打鸦片战争,还是最后和八国联军作战,只要清朝下定决心,举国作战,一定能够打败外国侵略者。
道理很简单,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当时的情况,比清朝统治时期更加孱弱,中国通过举国之战,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因此,如果当年清朝也采用这种办法,并不害怕西方列强。
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处在分裂状态,虽说最后国共两党合作,一致抗战。但实际上当时中国是有各种各样势力的,这些势力在作战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有保全自己实力的成分,因此并没有完全拼死和日本作战。但就算这样,中国依然打败了日本,何况是清政府时期。
清政府当时是处在统一状态之下,全国只有一个政府,听从一种指挥。而且清政府的统治也是非常稳固的,哪怕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轮番攻击,都没有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而且清政府消灭太平天国和捻军,也证明了,只要清政府下大力打仗,他们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同时也说明,清政府和列强作战的时候,之所以屡战屡败,就是因为他们不敢下血本。
当时的清政府,普遍有一种意识,列强只是想在中国捞一些好处,无意灭掉中国。因此,清政府和列强作战时,经常浅尝辄止,不敢放开手脚和列强抡,一味委屈求和,能够割一些土地花一些钱平息战争,就那样平息了。反正清朝土地多的是,全国那么大,税收也不少,给一点就给一点吧。
既然清政府举国作战,肯定能够打败西方列强的侵略,为什么清政府不愿意举国作战呢?
咱们先得搞明白,什么叫“举国作战”?
所谓“举国作战”,就是发动全国人民,一起抗击外国侵略者。也就是说,和外国侵略者打仗,不只是朝廷军队的事情,也是全国人民的事情,需要全国人民都武装起来,拿起武器,一起抗战。只要全民皆兵,再充分利用中国广阔的战略纵深,把列强引入中国大陆内部,从各个方面向他们发起进攻,列强的军队陷入全国人民武装斗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是肯定会失败的。
但是,清政府绝对不允许这么打仗,因为他们是绝对不允许民间拥有武装。一旦民间拥有武装,对于清政府的统治,将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就算把外国列强打败了,可能内部迅速就动乱了。到时候,清政府要求民间老百姓交出武器,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那样的话,局面肯定不可收拾。这是清政府最担心的一件事。
鸦片战争的时候,曾经爆发过“三元里抗英”的民间行动,但是清政府知道后,立刻阻止了民间的这个行动。很多朋友最初学历史的时候,对这一事件很不理解。三元里抗英,明显就是在帮助清政府,这是一种爱国行为,是应该值得提倡的。为什么清政府要出面阻止吗?当时历史老师告诉大家的是,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胆小怕事,害怕把事情闹大了,惹得英国更大的报复行动,所以才及时阻止了民间的抗战行为。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明显没有搞清楚清政府意图的。清政府不是害怕战争升级,而是害怕民间拥有武装,此后局面不可控制。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由于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极为有限,因此一些地主阶级自发组织武装力量,通过地主武装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起义。
照理说,地主武装既然已经组织起来了,而且经过考验,证明这些地主武装战斗力是过硬的。如果拿这些军队去和外国列强作战,打起来肯定是很厉害的。但是清政府却很快解散了这些地主武装,此后,清政府和外国列强对抗,依然是那些不能打仗的朝廷军队。
难道清政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明明有着一支强大的部队,清政府不用,依然依靠之前孱弱的军队保家卫国。他们当然懂。他们之所以这样,就是害怕这些地主武装具有太多的私家军的印记,一旦让这些地主武装发展壮大起来,清政府统治就有可能不保,所以他们才及时解散了这些军队。
总之,清政府如果想举国与列强作战,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能够打败列强的。只是因为清政府不敢举国和列强作战,因此才形成了每次和列强打仗,都失败的局面。
事实上,列强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和清朝作战的过程中,一般都不会逼得太甚。只要能够获得一些利益,比如,能够割得一些土地,能够让清政府赔款,能够获得一些通商口岸,他们往往就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无论如何,他们要保住清政府,因为只有保住了一个统一的政府,他们才能够继续获得利益。
一旦这个统一的政府垮台了,中国变得四分五裂,那样的话,列强就会陷入中国举国抗战的泥潭中。要想再打败中国,就变得很困难了。
再一点,按照他们进行殖民统治的经验,他们也并不一定非要获得中国这块地盘,更多的,是要利用中国来发展他们的经济。如果中国四分五裂,陷入全面抗战之中,中国就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他们也不可能在中国开办工厂了。不能在中国开办工厂,他们就赚不到钱了,这和他们入侵中国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清政府当然也知道列强想要什么?知道列强不会轻易推翻他们,所以他们肯定不会采用举国作战的方式。最终晚清政府就形成了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也在这种状态中,很快被拖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