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统治时期,有许多大案,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恒案等,一杀就是上万人。
空印案是一个冤案。因为波及范围广,全国掌印的官员,想想都骇人。错杀无辜官员,所以影响很大。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根据《刑法志》记载,此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但根据此案当事人的记载,真实发案时间是在洪武九年(1376)
案件缘由
明朝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成。如果对不上,即使只是一个数字,账目就必须重新填造,更让人为难的是所有重修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
这个规定在现在看来似乎不难执行,但在当时可就难了。要知道,当时的交通工具有哪些?轿子,对不起,普通人还做不起。骑马,快些。也没有现代的公路、铁路。离京城近的还不是太折腾。偏远省份的,广东、广西来一趟南京。你没好身体,估计得抬着回去。
我们拿广西举例来说吧,你能直观感受为什么会有空印了。
广西各府各县派使者带着账册去京城,使者得骑马、坐船、再骑马,如果有大山,可能还得爬山。从广西到京城,最快也得一两个月。
假设你年初一就出发,到京城起码也是早春三月了。满头大汗跑去户部,一核对,错了一个数字。
怎么办?啥也别说了,原路返回。于是又是一路狂奔,两个月后到了广西,改了账册,盖了公章。再去京城。这就是四个月过去了,转眼已是夏天。
如果运气不好,核对后发现还是有地方错了,再度返回,没有商量余地。这样反复折腾,任谁都消受不了。
办法总是有的。官员们发现,关键问题在于盖印这个环节,因为纸笔都是现成的,账册错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让你带的,从古至今,官印有多重要,大家都懂得。
方法就是:
带上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去户部。就这样,带空印文册成了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个人例外。
这个人正是朱元璋。
洪武九年,朱元璋还是发现了这个秘密。他震怒了,觉得他被官员耍了。于是他派遣官员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调查的官员知道来龙去脉,被调查的官员也心知肚明。但就是没人向朱元璋汇报。原因简单——官员们害怕。脑袋就一个。
《明史·郑士利传》记载,有一个叫郑士利的平民大胆向朱元璋说出了真相。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给皇帝。看来专制下也有民主的余光。
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信的最后还为朱元璋着想,
“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言下之意就是官员也是提高办事效率,但这样做有漏洞,会被贪官污吏利用。朱元璋道理都懂,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处罚这些官员呢?
朱元璋从来就不信任那些官员们,他深刻了解这些官员们徇私舞弊的本事。根本原因他认为这些官员们轻视他的权力,居然敢不向他请示就私下擅自盖印。这是藐视他的权威。藐视皇权,那后果很严重。
既然案件已经定性,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处罚了,几乎全国所有的府县都存在空印现象,总不能把所有的府县官员都杀掉吧。
别人不能,朱元璋能做到。
当时全国的行政结构,全国共有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这些省府县的官员很多都与空印案有关。处罚结果
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杖充军。除此之外,连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获罪者,理由是监管不力。
在这次空印案中很多素有清廉之名的好官也被杀掉了,最有名的就是千古忠臣方孝孺他爹方克勤,这位仁兄在山东济宁干知府,为政清廉,平时肉都舍不得多吃,衣服上满是补丁,就因为他是主印官,糊里糊涂地没了脑袋。
所以这个案子冤枉就在这里。
但要说明的是,空印案中所杀官员的数目是有争议的,有些史料记载死者上万人,这应该是不准确的,因为朱元璋处理的只是掌印的官员,副职他并未杀掉。但至少上千人还是有的。
综合分析空印案,可以看出,此案和肃贪其实并无太大关系。官员们由于工作上的便利采取的一种变通手法,演变成了一件大案。
个人观点
不排除有官员利用这空印中饱私囊,但朱元璋一棍子全打死。其实就是“杀鸡儆猴”。让官员以后不要和皇帝玩计谋,皇权不容践踏。这可能就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