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慈禧迷恋于权力,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这么回事,至于慈禧到底是否迷恋权力,这只有她本人才知道。不过,经过我们深入分析发现,同治和光绪都不能担当大任,慈禧不愿看到大清江山断送在他们手里,或许是她不愿将权力交给他们的原因之一。
至于同治和光绪为何不能担当大任?看看同治的这些表现,再看看光绪的所作所为,或许我们能理解慈禧的苦衷。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权力,另一方面可能是防止外戚专权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是为了权力,这方面无需赘述。而慈禧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就需要从顺治帝驾崩开始说起。
顺治帝去世后,皇位空悬。在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下,年仅八岁的玄烨被选为皇位继承人,即康熙帝。
为了保证皇权的稳定,顺治帝临终时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帝处理国事。
孝庄太后是顺治帝的母亲,她在顺治帝去世后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她没有垂帘听政,但她在幕后支持和指导康熙帝,对清初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四大臣辅政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权力斗争和政治分歧。鳌拜逐渐崛起,掌握了较大的权力,与其他辅政大臣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康熙帝驾崩与咸丰帝辞世之时的情境,宛如历史之镜中映出的镜像,惊人地相似。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遗诏中载淳被立为皇太子,同时肃顺等八人获任赞襄政务王大臣,肩负起朝廷重任。
在慈禧太后的眼中,这八大臣辅政之举,犹如康熙初年之影,暗藏风险。她深知,若不采取行动,清朝大权恐将落入这八大臣中的某一人之手。毕竟,在古代宫廷的权力旋涡中,一旦实权旁落,她这位后宫女子日后的日子必将艰难。这种局面,她绝不愿见到。
于是,她联合慈安太后以及被边缘化的恭亲王奕䜣等人,在咸丰帝治丧期间,精心策划了一场政变。他们首先设计逮捕了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的八大臣核心人物肃顺,随后昭告天下八大臣的罪状,将他们一一革职查办。最终,肃顺等人或被处死或被革职,慈禧太后等人成功掌握了清政府的实际权力。
这场政变,犹如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慈禧太后等人以智慧和勇气为武器,成功地扭转了局势,将清朝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刻注定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治皇帝的这四大表现,让慈禧不敢交权
在母以子贵的封建时代,同治是慈禧的儿子,慈禧为何不愿将权交给他?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慈禧看来,同治帝担当不了大任,以下五点表现就足以证明。
不爱学习的皇帝。同治皇帝,幼年登基,虽身居九五之尊,实则稚嫩无知,军政大权尽皆落入慈禧太后之手。他每日虽端坐于龙椅之上,翻阅着厚重的典籍,却不过是装模作样,未曾真 正用心领悟其中深意。因缺少严格的管教,同治皇帝逐渐与身边的太监宫女为伍,沉迷于玩乐嬉戏,对于学习之事越发懒散厌学。
同治皇帝的师傅们皆是朝廷重臣,学问渊博,然而面对这位喜怒无常的皇帝,他们却是不敢严格施教。许多时候,他们只能敷衍了事,生怕触怒了龙颜,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而陪伴同治皇帝读书的伴读们,也未能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反而多是在嬉闹中度过时光。
课堂之上,同治皇帝常常心不在焉,时而打闹嬉戏,时而瞌睡连连。对于师傅们的讲解,他往往只是敷衍了事,未曾真 正用心去理解。因此,他的学业进展缓慢,作文诗作皆显得拙劣不堪。据记载,同治皇帝多年学习下来,竟连《大学》这样的基础篇章都难以完整背诵,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这样的学习环境与态度,自然难以培养出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同治皇帝的学业荒废,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成长,也对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看不懂奏折的帝王。同治亲政后,朝政之事于他而言犹如天方夜谭,甚至连奏折上的字迹都显得如此陌生,犹如天书一般,让他感到无所适从。每日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他只得苦笑连连,内心充满了无奈与疲惫。
某日,同治与翁同稣闲聊之际,竟然大发感慨,叹息道:“当皇帝的差使太累了!”这话一出,令翁同稣也感到惊愕不已。贵为一国之君,治国平天下本是他的份内之事,怎能如此轻描淡写地将其视作一份差使呢?
同治皇帝虽不能像他的先人雍正那样,将处理政务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勤勉政务,至少也应该像嘉庆道光那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勤政爱民。然而,他却将皇帝的宝座视为一个沉重的负担,仿佛自己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而非肩负着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这种心态下的同治皇帝,自然难以承担起治国安邦的重任。他每日只是得过且过,如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般,毫无建树。如此这般,也难怪慈禧太后迟迟不肯将权力交给他。毕竟,一个连奏折都看不懂,把皇位视作差使的皇帝,又如何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呢?
拥有强烈的排外情绪的帝王。同治帝自幼深受宫廷封建礼教的影响,对于外来事物持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和排外情绪。他的内心世界中,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于一切西洋的、新颖的事物都充满了警惕和反感。
记得兵部右侍郎夏同善,作为同治帝的伴读,曾携带一块精美的怀表,用以随时查看时间。某日,夏同善在不经意间露出怀表,被同治帝所察觉。他好奇地询问夏同善此物为何,夏同善不敢隐瞒,恭敬地取出怀表呈上,并解释称此乃西洋之物,用以计时,颇为方便。
然而,同治帝听闻此言,却并未露出欣赏之色,反而勃然大怒。他一把夺过怀表,狠狠地摔在地上,将其摔得粉碎。他斥责夏同善道:“难道没有这玩意儿,你就不知道现在几点了吗?”这一举动,无疑是他内心深处排外情绪的集中爆发。
等到同治帝亲政之后,他的这种排外情绪更是愈演愈烈。对于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他表现出了明显的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同文馆、方言馆、船炮制造局等洋务机构,都是些无用的玩意儿,对于国家的强盛并无实质性的帮助。他坚信,只有坚守封建传统,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同治帝的排外情绪,既是他个人性格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一种反映。在那个时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刚刚开始,人们对于西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产生了一些误解和偏见。然而,这种排外情绪的存在,无疑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中国在近代史上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沉迷游戏的帝王。同治皇帝,年少时便显露出对书本的厌倦,而更偏爱那些能带来欢笑的游戏。在众多游戏中,他尤其钟爱一种名为“攒跤”的戏耍,玩法颇为奇特:他躺于长凳之上,任由他人按其腹部旋转,仿佛是在体验一种别样的乐趣。每当小太监们奉命表演此戏,同治皇帝总是笑得前仰后合,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此戏看似简单,实则对表演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极 高。身轻体健者尚能勉强支撑,稍大或稍弱者,稍有不慎便会感到天旋地转,甚至因此丧命。然而同治皇帝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危险,他常常不顾小太监们的安危,执意要求他们表演此戏。
后来,同治皇帝结识了载澄这位玩伴,他的玩乐之心更是得到了极 大的满足。载澄是个善于玩乐的人,他常常诱引同治皇帝出宫游玩,声称京城之中美酒佳肴无数,更有佳人相伴,令人流连忘返。同治皇帝被他的话所吸引,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向往之情。于是,在载澄的带领下,同治皇帝开始频繁地出宫寻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渐渐沉迷于这花花世界之中。
爱游玩的帝王。清人论及同治皇帝的生平,多将其习性归咎于慈禧太后的游冶之风,亦或继承了咸丰皇帝之好。同治皇帝似乎继承了父母之“优良基 因”,常常出宫游玩,北京城的街头巷尾,皆可见其身影,其足迹遍布京城,成为一时之谈资。
据清人笔记所载,同治皇帝微服私行的轶事颇为有趣。每每出游,他总如常人一般,随遇而安,饿了便食,渴了便饮。然而,身为九五之尊,他却常常忘记携带银两,每当此时,他便径自离去,留下商贩面面相觑。商贩们虽心中不满,但畏惧其身份,只得自认倒霉,暗自叹息。
有一次,同治皇帝吃饱喝足后,见他人结账,竟不明为何要付钱,竟欲写欠条以抵债。那老 板不识字,只觉欠条上字迹龙飞凤舞,不明所以。幸得一旁友人认出,那欠条竟是内务府银库广储司的付款令。友人惊惧不已,忙劝老 板不敢取钱。此事传至慈禧太后耳中,她虽对儿子的行为颇为无奈,但为维护皇上的信誉,仍命人前往付款。
另有一次,同治皇帝遇雨避于一寺院之中,偶遇一落魄前大户奴才。此人昔日家境殷实,后因变故家道中落,沦为奴仆。他向同治皇帝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并表达了愿赴广东海关任职的愿望。同治皇帝听罢,心生同情,便挥毫泼墨,为其写了一封荐书,荐其至步军统领衙门任职。那奴才得此荐书,如获至宝,果真得愿以偿,重获新 生。此事传为佳话,亦可见同治皇帝虽性喜游玩,但亦不乏仁慈之心。光绪变法维新,慈禧唯恐危及江山社稷,仍不敢交权
慈禧为何不愿将权力归还光绪?非是她不愿,实乃不敢、不能。一旦归还,非但自身地位岌岌可危,祖宗基业亦恐遭此子颠覆。细观史册,光绪在位之时,于百姓福祉、江山社稷鲜有建树,朝廷纷乱不堪。最终,仍是慈禧出面收拾烂摊子。
晚清之时,能支撑大清江山者,寥寥可数。那位看似明理的王爷鬼子六,外表光鲜,实则中看不中用。自咸丰登基以来,大清已是外强中干,气数将尽。若无高人主持朝政,大清国将迅速崩溃。
事实上,慈禧虽然有许多负面评价,但实际上延续了大清江山数年。慈禧在同治皇帝驾崩后,寄望光绪能成为大清之明主。然而光绪成年后虽得慈禧还政,但朝政愈发混乱。光绪虽心怀壮志,企图振兴大清,然其行事冲动,不顾反对,所任用之辈,皆如他一般,愤青而无实才。
今日效法东洋,明日效法西洋,变法改革不断,然大清已病入膏肓,猛药难救。以戊戌变法为例,百日之内颁布新令百余条,然皆不切实际。光绪沉迷于乌托邦之梦,受珍妃之蛊惑,飘飘欲仙,自以为能将大清打造成东亚第 一强国。然而他非明治天皇,康有为亦非伊藤博文,变法注定失败。究其原因,动静太大,不切实际。
慈禧深感权力受威胁,老命亦恐不保,故不得不狠手整治光绪集团。此乃历史之必然,非人力可逆转也。
最终,光绪皇帝如同被困于孤岛之上的孤舟,被囚禁于瀛台之上,被迫进行深刻的反思。
回首光绪在位的这段历史,慈禧太后如同一位掌控大局的棋手,怎能轻易将大权交还给他呢?她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政治手腕,牢牢把控着朝政大权,让光绪皇帝只能望洋兴叹。
参考文献:《大清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