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农回村当茶农 一招让全村人点赞
创始人
2025-08-16 23:04:51
0

8月12日下午,已过立秋的杭州龙井村,暑热依然嚣张。山坡上的每一片茶园,都难逃酷暑侵袭。

4年前,王文博还在写字楼里吹着空调敲代码。如今,这个25岁的年轻人成了村里最年轻的“茶三代”。从码农当回茶农的王文博,正在跟着父亲学着给茶园浇水、搭遮阳棚,打理茶事。

他和他家的龙井茶正在经历这个酷热难挡的夏天。

240℃炒茶锅边的“接力棒”

“这时候的茶叶很金贵,种茶看天吃饭,高温干旱最要命。”王文博的父亲王大平,今年70岁,大半辈子在茶园里摸爬滚打,他最清楚这太阳的厉害——干旱会让茶叶焦化,甚至晒红。好好的茶叶如果就这么被毁了口感,把茶叶当自家孩子的王大平会心疼又焦虑。

王文博不忍心父亲一把年纪还如此操劳,决心要让这片茶园顺利扛过高温天,不能让爷爷和爸爸传下来的事业在自己这里断了根。

这是王文博回到茶园的第三个夏天。

凌晨浇水的活儿他已熟悉——必须在太阳出来前浇完。不过当年他第一次浇水时,还遭到父亲的“嘲笑”。

“头一回浇水,浇了跟没浇一样。”他这才明白,看起来简单的活,做起来有多难。

什么时候浇水?要浇多少水?

父亲王大平告诉他,浇水要赶在凌晨和日落后——白天气温太高,浇水等于给茶树“喝开水”;高处的茶园够不着水,就得搭遮阳棚给茶树“撑把伞”,这样能降低3~5℃。

“茶园里都是学问,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王文博说。

事实上,夏天比浇水更熬人的是炒茶。

炒茶房没有空调,铁锅温度高达240℃。王文博徒手翻炒茶叶,热浪扑面而来。

“戴手套不行,摸不准茶叶的火候。”他手上的水泡破了又长,新茧覆盖着老茧,水汽渗入时又痒又痛,他咬牙坚持,心里明白这是每位合格的茶人必经的历练。

“炒茶手艺可不能失传。”父亲常这样念叨。

这句话像种子,在王文博心里扎得更深。他打小听着爷爷和爸爸的故事长大,深知这片茶园是家里的根。父亲总担心有天茶园无人打理,茶树就此荒废。

“乡亲们小时候抱过我,现在我长大了,该轮到我了。”王文博辞去科技公司工作,放弃程序员身份时,心里想的就是这句话。回来不是简单接手一片茶园,是接住老一辈攥了一辈子的接力棒。

前码农出手,为大家减负

凌晨摸黑巡园,正午顶着日头除草,父辈和邻居们在高温天里吃的苦,王文博都看在眼里。

2022年底,他带着在科技公司积累的数字化经验回到龙井村,搭建起数字化管理系统。

电脑屏幕成了新的“茶园地图”,能监测土壤水分,在最需要水的时候发出智能灌溉预警,虫害信息也能通过系统及时处理。

村民们不再需要顶着烈日在山头长时间劳作,节省了大量体力。

“我就是想通过科技赋能,给大家减负,节省人力,不用再在这么热的天里辛苦劳作。”

如今,父亲王大平还是习惯每天去茶园转一圈,但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反倒多了一丝欣慰。

王大平不懂代码,却读懂了儿子内心的热情,这个从程序员跨界回来的儿子,有着与一代代茶农同样的执着。

不同的是,他的执着里还多了一份科技的温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第... 1951年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 为了纪念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历史,歌剧《长征》在...
慢慢变得不再重要 分享是美德,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接受教育,走出去,看到了世界的辽阔。然后转过身反思自...
原创 国... “壮士手中三尺剑,雄图胸里十万兵”,一位上海大学的学生于1924年写下了这句诗。他就是后来的著名爱国...
原创 韩... 前言 在我党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情报人员,他们从事的是与狼共舞的工作,所以说危险性也极大,但...
原创 汉... 苏武,卫青爱将苏建之子, 出使匈奴时卷入匈奴内乱被扣留。匈奴威逼利诱,他用刀刺自己都不愿投降;气得匈...
原创 毛... 前言 2008年1月26日上午,北京朝阳医院的重症病房监护室传来一阵悲痛欲绝的哭声。 在这个寒风凛冽...
原创 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
原创 张... 在《三国演义》中,说起诸葛亮就有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诸葛亮借东风最让人好奇。这个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
原创 鲁... 1946年12月,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25个半旅,分4路出击,企图消灭山东,华中野战军主力,...
原创 亚... 亚速钢厂,全名也叫亚速斯塔尔冶金工厂,该厂坐落于乌克兰第十大城市的马里乌波尔。 作为顿涅茨克州第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