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济南战役中,23岁李文祥推着一车炸药冲破敌人防线,炸开了城墙。城墙被破,李文祥却差点粉身碎骨。病床上,李文祥颤抖着声音问:“咱们赢了吗?”
当年,两军在济南交火,打得非常激烈。
但是,因为敌人都在城内,城墙非常难攻,打了好几天,都没办法突破敌人的防线。
这道城墙,可把共军难住了,如果不破开城门,恐怕打再久,他们也难以攻进去。
在这种关键时刻,上级领导想到一个办法,让人带着炸药去城下炸掉城墙。
只有这样,共军才能突破敌人防线,战事才能有进展。
可是,要做到这一点,简直难上加难。
首先,把炸药运到城墙下就是个大难题。
由于两军已经交战过,敌方为了防止偷袭,巡逻非常紧凑,巡逻的人数也非常多,要想在这种情况下把炸药带过去,简直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如果真的有幸把炸药运过去了,点火的炮兵在点燃炸药后,也很难逃脱。
因为城墙上到处都是哨兵,很容易就看见火花,所以炸药的引线不能过长。
可是,如果引线太短,点火的人就百分之百会被炸伤。
也就是说,谁去点火,谁就很有可能会命丧当场。
所以,虽然有了计划,可是上级迟迟未下达任务,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任何一个人去冒险。
在这种紧要关头,李文祥主动请示上级,让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他说,他是队里最优秀的炮兵,肯定能完成任务。
上级心里非常明白,如果计划成功,突破敌阵就很有希望,可是,他们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李文祥去冒这个险。
但是,在李文祥的再三请求下,上级还是答应了李文祥,让他去完成这次的任务。
去的那天,李安祥连自己的身后事都安排好了,他是带着一颗视死如归的心去的,李文祥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得成功。
李文祥果然没让众人失望,他成功炸掉了敌方的城墙,可是,这一炸,他自己也险些丢了性命。
因为引线太短,火药炸开时,李文祥才跑出去十米不到,因此,他被火药炸到了空中。
等李文祥醒过来时,他已经躺在医院了,他对自己昏迷后的事,一无所知。
李文祥醒来的那天,他声音颤抖,口齿不清地问战友:“咱们赢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李文祥为济南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出院后,部队里给他记了特等功,并发了很多奖金,李文祥用这些奖金,买了一块手表,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品。
战争结束后,李文祥当上了国家干部。
但是没多久,国家就鼓励退伍战士回乡建设乡村,为响应国家号召,李文祥立刻辞了官职,回了自己的老家,当起了村干部。
在村里,他带领着村民们修水渠,建桥梁,盖学校,做成了许多大事。
当工程需要钱时,李文祥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捐款。
李文祥在村里为村民做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好事,从来没为自己谋过私。
他把钱都捐给村里修这修那,却从未想过给自己修一间能遮风避雨的屋子。
刚回村的时候,李文祥带着妻子住在村里的破庙里,一住就是许多年。
很多年后,他们才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2011年,一个名叫卢展工的省委书记来到了李文祥的村庄,找到李文祥,并对他表示慰问。
聊天时,李文祥与卢展工聊得特别投缘,就拿出了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给卢展工看。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卢展工细问后才得知,原来这块手表,是李文祥炸掉济南城墙的纪念品。
李文祥,是使济南战役胜利的大功臣。
卢展工听后,对李文祥肃然起敬,他认为,李文祥的功绩,应该被好好宣传。
所以,他把这些事告诉了新闻媒体。
而在这之后,每天往李文祥家跑的记者和志愿者络绎不绝,有的是为了采访,而有的,则是为了慰问抗战英雄。
见事情被传开,李文祥后悔不已,他说,如果他不把东西拿出来,就不会让大家这么麻烦地来看望他了。
回顾往昔,我们总能在历史中看到坚贞不屈,为国为民的英雄。
李文祥不顾自身安危,他把生命抛在脑后,瞒着生命危险去炸城墙,只为让我军赢得战争的胜利,让中国人民看见统一的希望。
战争结束后,李文祥原本可以享受国家干部的待遇,安度余生。
可是,在富贵、安逸和贫穷、磨难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他将金钱和名利抛开,坚决地回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李文祥把钱都捐给了自己的家乡做建设,而他自己却带着妻子住破庙。
古有刘禹锡身居陋室,今有李文祥安身于破庙,或许,在正人君子看来,只要能帮助别人,自己辛苦一点也值得。
若不是李文祥的秘密被卢展工挖掘出来了,我们也不可能看到这个英雄的贡献。
像李文祥这一类的英雄,我们应该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