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独漏掉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创始人
2025-06-27 10:36:21
0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十分辉煌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诗词歌赋有着巨大的进步,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水平相比于前朝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一切都需要归功于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英明领导,虽然他投身于行伍,战功赫赫,但是在他取得大权后,吸取了前朝过于重用武将的最终导致亡国经验教训,杯酒释兵权,将全国兵权归结于中央,并且重用文官监督武将。

但是赵匡胤在如此小心翼翼的情况下,还是不慎漏掉了一个他最为亲信的人,而这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了他丢掉了宋朝江山。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出身于行伍世家,家中祖上不乏高官大将,其父亲赵弘殷更是官至后周护圣都指挥使,相当于今天首都卫戍司令官。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赵匡胤自然也是对军事十分感兴趣,自幼就熟读兵书,满腹经纶,擅用奇招致胜。

后来,赵匡胤在游历天下之时,幸得一位高人指点,投奔于后周开国皇帝郭威。

赵匡胤在追随郭威南征北战之际履立奇功,在高平之战时,奋勇当前,不顾自身安危,顶着满天箭矢,带领部下不断向前,最终大破敌阵。

有着如此战功,赵匡胤自然也被后周皇帝重用,官至太傅。

但是后来后周皇帝柴荣病重,不久便离世,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后,大权便旁落于赵匡胤之手。

恰逢此时风闻北边契丹大举入侵,朝廷便急急忙忙派遣赵匡胤率部迎击,但是赵匡胤闻之却欣然接受,不紧不慢地调拨军队。

按理来说,军情如此紧急,赵匡胤作为大将应当十分紧张才对,但是为什么他却表现得如此轻松呢?

原来是赵匡胤手下早已回报军情有误,但是这个假消息却给了赵匡胤一个十分光明正大的理由去领兵符。

在经过一番策划后,赵匡胤率领自己的亲信以及大军正式“迎敌”,不久,大军在行至陈桥这个地方时,赵匡胤便下令安营扎寨,不再前行。

在赵匡胤的特意安排下,军营中流言四起,言当今圣上年幼,不堪大任,还不如由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赵匡胤取而代之。

当赵匡胤听闻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正要杀鸡儆猴,以正军风之时,十分凑巧,一群将士冲进赵匡胤的营帐,将黄袍裹在赵匡胤身上,跪下高呼万岁。

之后赵匡胤自然是多次推脱,而将士自然也是一再坚持,就这样,赵匡胤只能“无奈”接受这个皇位,率领军队回京“复命”。

此时,米已成粥,木已成舟,年幼的周帝手中没有兵权,自然只能将皇位拱手相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在赵匡胤夺权后,便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同时选贤举能,宋朝越发强盛。

于是在合适的时机,赵匡胤便调兵遣将,一举平定了南方。

在统一山河后,天下已然太平,无数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的将士便再无用武之地了。

自古以来,以武谋反的都是战功显赫的武将,而现在赵匡胤身边全是精通兵法,手握重权的将军,赵匡胤看到这样的情况,又想到自己的权力是如何得来的,自然是寝食难安。

古人云:飞禽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在历朝历代,开国君主在立国后往往选择磨刀霍霍向这些有功之士。

但是赵匡胤却一反常态,并没有诛杀功臣,但是俗话说功高震主,这些有功之士还手握兵权,赵匡胤就一点也不担忧吗?

其实赵匡胤十分担忧这些部下效仿他当年陈桥兵变,但是赵匡胤却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为千年来少有的几个不诛杀功臣的开国皇帝。

他先是在政治上限制兵权,要求军队的调动要有中央的政令

其次,赵匡胤大幅提高文官的地位,推行以文制武的政策。

在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后,宋朝的武官已经失去了很多权力,之后在一次晚朝后,赵匡胤留下了一群高级武官喝酒。

当大家喝得都有些许醉意后,赵匡胤让侍从退下,叹息说他这几日彻夜难安,总是担忧陈桥兵变之事再次发生。

左右武官是何等聪明的人,立马听出了赵匡胤华丽之话,立马深表忠心。

赵匡胤见此,借机劝说各位将军不如放弃手中兵权,由我给你们宗族荣华富贵,并且君臣间永结婚姻,从此君臣同心,两无猜忌。

赵匡胤部下见此,连连应下,自愿放弃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但是赵匡胤却漏下了一个人,而这个人日后也夺走了赵匡胤的江山。

烛影斧声

夺走赵匡胤江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在开宝九年之时,赵匡胤身患重病,眼看就要驾崩了,便急招四子赵德芳觐见。

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何,进宫觐见的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据传,当时两人在一间昏暗的房间下密探,房间的门口被屏风所遮住,只透出微微烛光。

起初两人交谈得和和气气,十分愉快,不久便起了争执,甚至在远处的宫女都能看见赵匡胤指着弟弟破口大骂,后来又能看见斧头落地的影子。

在这件事不久,赵匡胤便撒手人寰,死前留下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但是坊间一直传闻赵匡胤原意是将皇位传给四子赵德芳,但是由于贴身太监的通风报信,导致最终复命的人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加之发生了烛影斧声这一十分离谱的事情,所以许多人认为是赵光义利用权谋夺走赵匡胤的江山。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千余年,事情的真相早已无法探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夺得皇位的赵光义确实是个十分贤明的君子,在他的治下,宋朝的百姓安居乐业,而这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实属难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臭...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袁... 袁绍作为东汉末年第一诸侯,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而且无论是文臣还是猛将,在...
原创 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
原创 蜀... 刘封关平张苞可谓小一辈的,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刘封因假子不救关羽,关平因...
原创 迟...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原创 清... 清朝的格格在出嫁后,为何大多都没有孕育子嗣,是她不想还是丈夫不行?其背后又有何不为人知的苦衷? 格格...
原创 深... 公元前205年,韩信率领的汉军在井陉之战中,以3万兵力击败了号称20万的赵军,创造了冷兵器时代不可多...
原创 齐...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齐衡出身好,容貌才学,均是上乘,但对明兰来说,他并非良配。 原因主要...
隋朝最迷糊的大臣:宣旨忘内容回... “陛下,老臣突发失忆,能否请您再说一遍您之前所提及的内容?” 皇帝刚刚下达圣旨,这位老臣转身走了几步...
原创 汉... 前言 汉武大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英明的一位皇帝,汉武帝的大一统更是被人们传诵至今,但是任何人的成功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