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国统一天下开始,中国便进入了封建时代,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为什么叫"封建"呢?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商颂·殷武》中,有"命于下国,封建厥福"的记载,所谓的"封建"就是指封土建国,即天下把自己管辖的土地,分给其他诸侯,授予他们爵位,这些诸侯在自己的领土上,有充分的自主权,只需要按时交税就行。
其实东周时期,就已经算是"封建"时代了,一直到清朝仍旧如此,不过在这一千多年中,有些朝代出现了封建断层,比如汉朝时曾出现了郡县制,统治者打算用郡县制融入分封制,但结果并不理想,从秦朝的灭亡可以看出,封建制度中,皇帝的权力很难得到保障,一味的分封难以实现长治久安。
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建国之后,就打算对分封制度进行改革,他参考了历代野心家谋朝篡位的例子,打算实行特殊的分封制,不仅自己设立了锦衣卫,还试图让皇权跟藩王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洪武二年,朱元璋颁发了"封建诸王之制",他打算效仿周朝来操作。
朱元璋连各地的名称都用周朝的,他把秦、楚、晋、燕等十个封国给自己的儿子,同时他强调"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同时朱元璋还强调,"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即土地还是国家的,只是分给你管理而已。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同时为了防止朝中奸臣作乱,朱元璋还赋予了各地藩王"勤王"的权力,即平时这些藩王不能随便离开封地,否则就要治罪,可在特殊时期,比如京城皇帝受到威胁时,各地藩王可以带兵入城帮皇帝解围,这不仅是藩王的权力,也是藩王们的义务。
这或许是朱元璋一时疏忽,他没料到自己这个决定,竟然跟大明王朝埋下了隐患,当时刘伯温是明朝第一聪明人,他应该看出朱元璋这个决策不行,但他看破不说破,或者是不敢说,毕竟朱元璋称帝后,很喜欢杀人,动不动就要杀功臣,刘伯温也只能明哲保身了。
朱元璋去世后,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结果朱棣看不惯了,因为朱允炆一上来就要削藩,朱棣不得不反抗造反,当年朱元璋给藩王赐予了"勤王"的权利,朱棣正是借助这份权利,一路带兵入京,便有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朱允炆惨败,朱棣夺得了皇位。
朱棣之所以能打着"清君侧"的幌子,能够名正言顺的率大军向京师开进,完全是因为当初朱元璋的疏忽,
他虽然考虑到了朝中奸臣作乱,却没想到外地藩王也可能会作乱
,除了朱棣之外,明朝还有两次规模不太大的藩王造反,比如朱高煦、朱宸濠等,不过他们都没成功罢了。
朱高煦是朱棣之子,身长七尺余,有膂力,善骑射,颇类成祖,在靖难时立有战功,多次营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成祖曾许诺事成后立他为太子。靖难成功后,欲立他为太子,但最后衡量过各方利害后,仍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封朱高煦为
汉王。
明仁宗驾崩时,长子朱瞻基身在南京,闻仁宗死讯后立即赶回北京即位,即明宣宗,朱高煦曾企图趁朱瞻基途经山东时伏击,结果失败。
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谋反,八日,宣宗率军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仅仅13天,朱高煦便败了,这也算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造反笑话了。
朱宸濠之后,明朝皇帝逐步削减藩王权力,藩王几乎再也没有能力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