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在宁远打败努尔哈赤的进攻以后,为了争取时间,在山海关外四百里的锦州、中左、大凌三城构筑防线,并派遣使者与后金进行和谈。努尔哈赤去世后,袁崇焕派人到后金去吊丧,“以觇虚实”。
在后金方面,皇太极虽然决心要继承父志,入主中原,但并无马上实行的可能。当时后金在新占领辽沈地区以后,社会尚处于动荡之中,当地的汉族人民“每被侵扰,多致逃亡”,甚至发动武装反抗;更因连年战争,荒芜了田地,形成“无粮之家甚多”的局面。对外关系上,东有朝鲜,西有蒙古,南有明朝,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
皇太极认识到,要入主中原,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因此他也希望与明朝议和来赢得时间,等待时机成熟再向关内进军。当袁崇焕所派使者来到后金时,皇太极就以礼相待,表示愿意和好。这样,双方不断有使者和书信往还,谈判议和条件,但始终达不成协议。
皇太极要求明朝给予大批财物,并划分国界,山海关内归明,辽河以东归金,辽河以西地方则不许明朝修建城堡。袁崇焕则要后金退出辽东地区,并归还被俘人民。这些条款,距离太大,双方自然都不会接受。其实,所谓议和,都不过是缓兵之计。
开始,袁崇焕致书皇太极议和,事先没有向朝廷请示,只是借此刺探后金虚实。当明熹宗朱由校知道这一事件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一些官僚则乘机攻击袁崇焕:“朝鲜及文龙被兵”,都是“和议所致”。袁崇焕上疏解释说:言和是为了争取时间加紧战备,修复山海关外锦州、中左、大凌等城堡;当敌人明白这一意图时,“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样,朱由校才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