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朱三太子案”,案情离奇、时间跨度很长,从康熙帝到乾隆帝发生过七十多起案子。而结果却是不了了之,堪称清朝著名悬案。
“朱三太子案”是一些人借助明朝皇室的身份,展开的一些反清复明的活动。而要了解整件事情的始末,还要从明朝末代皇帝开始讲起。
崇祯作为末代皇帝,每天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最终还是看着明朝走向覆灭。3月18日晚,闯王李自成攻打紫禁城,崇祯担心皇室内院被李自成俘虏,有辱祖上威名,于是疯狂砍杀妃子和子嗣。
看着身边人的死去,崇祯也找回了理智,而此刻唯有三个亲儿子幸免。他们就是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焕、定王朱慈炯。后来一些打着他们的名号,实行反清复明举动。
33岁的崇祯帝自缢在歪脖树上后,宣告大明王朝的统治彻底结束。但三位皇子仍然被李自成抓获,被利用劝降那些明朝的旧臣。
在山海关地区盘踞的吴三桂,已是当时唯一握重兵的明朝旧臣。本来李自成想借三位皇子让他归降,结果吴三桂却转投清军。之后,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打败,三个皇子下落不明。
有些人想要反清复明,首先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旗号,而朱家三位皇子的失踪,让他们很容易找到了名号。如果是明朝皇室发起的反清活动,自然名正言顺,还具有很强号召力和说服力,这也是之后发生诸多“朱三太子案”的基础。
清军入关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铲除明朝皇室后裔以及移民创立的明朝的割据政权。
明朝后裔曾建立过隆武、绍武、永历、弘光等明政权与清朝对峙,面对这些反清政权,清朝也就放松了对三位皇子的搜捕。
李自成兵败第二年,民间出现一位自称是明太子的人,但满清和小南明政权都不想他出现,纷纷对其扑杀,这算是首次发生“朱三太子”案。满清政府并没有重视这件事,毕竟只是个人事件,不能掀起什么大浪,何况此人身份真假难辨。
虽然“朱三太子”案以个人事件为开头,但清政府却万万想不到当时的大意,成了他们上百年来受“朱三太子”侵扰的开端。特别是小南明政权被吴三桂清剿后,清政府的噩梦也就跟着开始了。清朝上百年来,出现了几十起大大小小的“朱三子案”。
康熙12年,杨启隆因为不满满清的统治,于是拉拢北京的游民和一些八旗子弟起势,准备反清复明。他对外宣传他是“朱三太子”本人,用此来扩充自己的势力,甚至建立年号、分封官员和王爷。只可惜在起义前被人举报,最后被清兵镇压。一些所谓的官员、王爷被诛杀,杨启隆自己跑路了。
康熙16年,蔡寅集结一些地痞和明朝旧部,以“朱三太子”之名反清复明。他还联系了台湾郑氏子孙,建立白头军。起义后攻城略地,占据有些县城,但怎么会是清军的对手,“白头军”被击溃,蔡寅被处决。
同年六月,河南又发生“朱三太子”案,但很快被清政府镇压。全国各地都冒出不少“朱三太子”,甚至还有和尚冒充朱三太子。
多次发生的“朱三太子案”,弄得清政府痛苦不堪。不打还担心他们做大,打有扑灭不尽。康熙帝终于下定决心,全国范伟内大肆搜捕前朝皇室,连一些被牵连的人也一并被斩杀。一些官员为政绩,又导演出一些“朱三太子”,导致上千人冤死。
这些年清朝处决了很多“朱三太子”,但有没有真人还不好说。其中有个人叫王士元,被说成是朱三太子。他是一位教书先生,也没有谋反的举动,但还是被抓入牢中。
据他描述,自己在11岁时被崇祯的宦官藏在民间,但宦官担心受牵连,就把他交给一个李姓流寇手中,之后又交给一个毛姓将军,最后遇到一个王姓的明朝官员,收其为养子,取名“王士元”。
康熙帝深受“朱三太子案”的搅扰,看着这位七十多岁的老者也不愿放过。于是下令诛杀王士元全族人,手段极其狠辣。但王士元真的是朱三太子吗?也未可知。
远赴逃亡的“朱三太子”,整整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也成了清朝的奇闻异事。最后哪个是真的朱三太子,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反清之人用他的名号起义,清政府深受其害,不放过任何一个“朱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