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考生,因为殿试多写了8个字而被钦点状元,是谁如此任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度,这给了很多贫苦出身而才学卓著的年轻人以大展宏图的机会,也为朝廷和国家选拔了真正的人才。这是在世界历史上都广受好评、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一千多年中,为各朝各代选拔了大量人才,从乡试到殿试,层层选拔的制度能够保证让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都能得到最公平公正的机会展示自己,能够最终参加殿试的都是全国各地的顶尖人才,这些人不但学贯古今而且在治国理政等各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最终能够得到皇上钦点成为状元的更是人中翘楚。
不过在清朝时期有一位考生,他在参加殿试时的试卷似乎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不过却因为多写了几个字而得到皇上的青睐,今天小编就来说说,清朝最任性的考生,因为殿试写下8个字而被钦点状元。
这位幸运的状元郎就是骆成骧,他生于四川,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改嫁到了继父家中,按照小说中的剧情往往是遭遇了更为不幸的童年,但是幸运的是,骆成骧在继父那里得到了关心爱护,并且还被寄予厚望,继父供他读书,对他期许甚多。骆成骧也对得起继父的期盼,从小就聪明好学,在同龄小伙伴中表现出很高的天赋。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这一次的经历更激发了骆成骧学习的热情,仅用了两年时间,骆成骧就中了进士,最终得以参加殿试,这是天下无数读书人的梦想。
当时正是光绪年间,众所周知,光绪登基以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皇上空有一腔热血和一幅空架子,他内心的不甘与苦闷比天下人都要深重。当然,殿试这种小事还是要由这位皇上来主持的,骆成骧在殿试现场认真作答,试卷可以说很完美,但是能够接受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的考生,都是一等一的“学霸”级人物,谁的试卷也不差,又该如何脱颖而出呢?
骆成骧抬头看到光绪皇帝之后,心中突然有了一份同情和敬畏,于是在试卷的末尾写下了这样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或许没有讨好的意思,或许只是骆成骧当时的心里话,这几个字却写到了光绪皇帝的心里,写到了他的心坎上。一时间登基以来的所有心酸与苦闷全都涌上心头,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对光绪皇帝说这样的肺腑之言,这话让他好生感动,于是,骆成骧被皇上钦点为状元。
但是,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光绪帝钦点的状元,在历史书中却鲜有对这个人的记载呢?不要忘了,状元是皇帝钦点的,但是朝政是由慈禧太后把持着,状元用不用、怎么用,这些都是慈禧太后说了算,感动了光绪,却没能摆平慈禧太后,所以骆成骧的结局并不完美,默默无闻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