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时“八里桥之战”有多惨,我军全军覆没,敌军只牺牲了2个人
创始人
2025-06-26 13:02:16
0

导言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因发生地点为八里桥(东距通州八华里)而得名。在此次战斗当中,虽然清军士兵表现英勇,但终因战法、装备严重落后而惨败。这是近代史上最窝囊的一场战役,我军全军覆没,对方只死两个人!

八里桥的来历

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通惠河,衔接着朝阳和通州。8月,通惠河两侧河岸上,爬满五叶爬山虎,沿着河里柳叶轻拂的方向放眼望去,便可瞧见一座石拱桥卧于波上。那就是永通桥。宛如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小河边,讲着远去很多年的故事,

作为北京现有三大古石桥之一,永通桥已在通惠河上存在了573年了。坐落于朝阳区与通州区的交汇处的这座桥,是一座长50米、宽16米的三孔石拱桥,兴建于明代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距旧通州县八里,故也称八里桥。“他”既是“陆运进出之通道”,实现南北方货运物流;也是“京津要塞”,扼守京通界线。

第二次鸦片战争,把这座桥带进中国史书的视野,清咸丰十年,满清遭英法联军攻击,天津、通州陆续失陷,清政府调遣三万部队,于1860年9月21日在八里桥上和英法联军决战,史称“八里桥之战”。最后,清军攻陷八里桥。八里桥之战后,清政府修补了损坏的石拱桥,但一些火炮导致的损坏依然存留了下来。

《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记载:第272-278页是关于八里桥战役的,第276页提到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

在近代史上,打的最窝囊的一场仗,我方3万人打敌军6000人,最后我方3万人全军覆没,而对方只死了两个人。

在近现代史上打得最软弱无能的一场仗,早已不能说是失败了,真是丢脸。己方三万人的部队却没有解决敌方6000人,而且最终己方三万人全军覆灭,而另一方只死了两人。

这次战斗便是八里桥之战。那时候满清政府部门派遣了三万精兵强将迎战6000英法联军。

原本在总数层面拥有决定性的优点,最烂的结果也就是平局吧,但没有想起的是己方竟然全军覆灭,敌方只死了两人。

下边大家就来好好说说。在1860年的情况下,对清政府而言是最难挨的一年,由于在没多久以前天津被占领,现如今英法联军正锐不可挡地向北京首都迈进,那时候的状况十分凶险。

清政府也是手足无措,仓皇当中才凑出了2万蒙古骑兵,一万八旗部队。那时候的蒙古骑兵战斗十分勇敢,不但骑术精湛并且战斗时也是不怕死地向前冲。

因此那时候的清政府觉得用这支骑兵队来抵抗英法联军,即使打不赢也可以和另一方对峙。

在清政府刚建立好蒙古骑兵的情况下,英法联军那边就马上获得了信息,因此当晚商量对策,最终她们一致决策应用远程控制武器装备来提升她们的防御力。

直到宣布宣战的那一天,全部的蒙古骑兵统统震惊,她们哪儿见过这类新科技,伴随着战火的持续轰隆,原本聪明的军马越来越手足无措,强大的蒙古骑兵也猛然深陷了内战当中,也有许多人立即从马上摔了下来被压死。

清政府也懵了,花高价找来的蒙古军队为何到战场上一点用也没有。眼见着蒙古骑兵根本抵挡不住,因此把借着火力缩在后面的八旗军队给派了上来。

实际上那时候的英法联军武器装备还算不上太优秀,假如这支八旗军不要命向前冲,还能给他一击,可是看到了这些蒙古军的结局,这种八字军我还没有逐渐攻击就怂了,只要是不为所动没什么还击之手。

而后据英国的战史材料记述,在那一次的八里桥之战中英法联军牺牲两位战士,29人负伤。清政府则是全军覆灭。

因此从这次战争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大道理,落伍就需要挨揍,一定不必墨守成规多和外部沟通交流,持续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整体实力,才可以跟上全球化的步伐。

八里桥之战的影响

八里桥之战清军的落败,不但让英法联军顺利连通了通州到北京的通道,并从而顺利进入门户大好的北京城,还让蒙古骑兵此后一蹶不振。

据僧格林沁战争结束后上奏,“经此一役,奴婢手底下蒙古马队溃散了十之七八,早已乏力无胆决战了”。

蒙古骑兵以前为清军挺入中原立过了赫赫军功,不曾想在八里桥之战中被英法联军的大枪吓破了胆,从而能够见到骑兵队应对西方国家大枪时的脆弱性。

八里桥之战后,中国竞技场上再也不会发生过规模性的骑兵队战斗,反而蒙古骑兵变成一曲绝响。

八里桥之战中,清军2万七千人居然被联军五千人打得没什么还击之力,这一结果超出诸多清王朝重臣的预料。

结语

殊不知就算中西方彼此的军事力量差别再大,她们也迫不得已接纳这类极大的起伏。而一些有志之士还因此慢慢了解到国富民强的必要性。

例如李鸿章明确提出选购欧式武器装备,整顿部队的提议,曾国藩创立中国第一个近现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从而打开了洋务派的帷幕。

八里桥之战经常会爆发,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领土主权在先,彼此交涉离开后清军扣留英国参赞巴夏礼豁免等缘故。

结果便是以清军惨败收尾,我国投入了圆明园被烧毁、签署《北京条约》的惨痛成本。好的一面便是清王朝吸取教训后,进行了洋务派,慢慢将西方国家近现代国防管理体系引入中国。

参考文献:《北京条约》《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晚... 冯子材,别名冯宫保,字南干,号萃亭,是我国晚晴抗法将领、民族英雄。一提到冯子材,了解历史的朋友们,可...
原创 他...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梁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是东晋南朝的二百七十年期间,统治时间最长,比较有作为...
原创 非... 因为各种商人的吹捧,钻石成为了爱情的象征,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也非常的深入人心,...
原创 苏... 2006年 莫斯科的国际音乐大厦人声鼎沸,这里正在举行 戈尔巴乔夫的生日会, 与其相熟的政客和媒体记...
原创 刘...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秦王朝合的好像时间有点短!仅仅经历二世就亡国了!而这时战国七雄的遗...
原创 道... 读书推荐:道教历史三部曲:《道教史》《道教史概论》《创道记》 最值得一读的道教历史! 读...
怎么祸乱一个国家?司马伦表示很... 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被自己的老婆贾南风陷害,这傻皇帝也分辨不出来真假,稀里糊涂地就把司马遹就给废了,还...
原创 《... 该篇根据《史记.南越列传》角度与脉络理一理西汉收复南越始末,非专业历史研究报告,作者无法保证对当时政...
原创 苏... 苏联曾经是一个超级大国,这个国家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一度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苏联十...
原创 山... 1946年7月至8月,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打了一场胜仗,史称“苏中七战”。 这场战争 以我军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