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将军是我国开国将领中少有的学者型军官。他在1932年至1946年期间一直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教育工作。虽然他在战场上的实际指挥经验相对有限,仅在解放战争时期上过4年前线。在毛主席身边服务了10多年的时间,使得他在军队思想工作方面颇有建树,迅速晋升为作战部队中的重要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郭化若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负责作战和训练工作。在此期间,他曾试图保留一位大校在军队工作,但未能成功。1958年,军队进行反教条主义运动,导致一些同志受到错误斗争,其中包括负责训练工作的副参谋长王德。王德在张爱萍指挥一江山岛战役中表现出色,但在军事路线高度上升后,他受到不公正对待。郭化若曾试图为王德说情,但未能改变局面。最终,王德被迫离开军队,调往山东从事计划委员会工作。
在1959年后,郭化若将主要精力转向编写战史,负责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野战史。这对他来说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工作,因为早在1932年,他就开始从事军事教育研究工作,并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注译《孙子兵法》。
他率领下的两本战史书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初稿编成,经过多次修改,于1963年最终完成。然而,1966年,郭化若被靠边站长达7年,直至1973年给毛主席写信后,重新分配工作,直至退居二线。这段经历表明,即便是在军队内部,郭化若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展现了他职业生涯中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