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科举制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成就,最初的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科举制度也随之改变。
一直到了清朝,科举制度的流程已经是非常完善了。
而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曾出了这么一件趣事——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考试,结果康熙看完他的文章后直接便指定他就是状元。
这位考生便是李蟠。
科举制度
据历史记载,科举制度最早的雏形是来自于汉代,这时的制度为“察举制”和“征辟制”,后来逐渐变成“孝廉制”。
也就是说选官时要推荐有孝心、有上进心这样的人。
到了魏晋南北朝,魏文帝又将其改变为“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用出身来为官员分级,因此普通家庭的有志之士此时是没有做官的机会的。
到了隋朝时期,隋文帝登基后颁布诏令,科举制度才开始逐渐成型。
而科举制度最为完善的朝代便是清朝,这阶段的科考已经有着很清晰的流程了,最初需要先院试,院试考过的人被称为秀才。
下一场考试便是乡试,乡试的原则是府州县学前三科的前三名,但是实际上只要是经过科考、录科、录取合格的考试都是可以来参加的,乡试考完之后,就可以被叫做举人。
只要是成为了举人,哪怕后面的考试没有名次,也是能够进入仕途,当一个小官的。
乡试过了,后面便是由礼部在中央举行的会试了。会试再中之后就能进入殿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历史上对于在殿试中过了皇帝选拔的考生,称之为进士,而第一名的便叫做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李蟠
据历史记载,清朝时有一位状元李蟠,因出生在书香世家,因此家中的长辈对于他的教育十分上心。
李蟠的祖父曾经是举人,因此李蟠也想像祖父一样,以科考来进入仕途。
而李蟠也确实很有才华,一路考中进入了会试。
历史记载,清朝的会试一般会连着考上三天,所以考生们会在京都贡院内的单人考场进行考试。
这时的单人考试还是比较简陋,但会试要考三天,所以吃的喝的都必须要考生自己带过去的,且其他需求也只能在考场中完成。
李蟠知道自己写字慢,便想办法节省时间,于是他就带了很少的水,和一麻袋的馒头来参加考试。他想若是能少喝一点水,就可以少上点厕所。带馒头一来是为了让自己更有精神,二来是为了节省吃饭的时间。
于是李蟠就带着一麻袋馒头去往考场,在进考场检查行李物品时,其他考生看见李蟠的馒头都不停地笑话他,不过李蟠倒是毫不在意。
开考后李蟠专心地进行答题,但由于心态有些紧张,写的速度也比较缓慢,有些人都已经交卷了,李蟠才刚刚写了个开头。
而且也因为李蟠的进度缓慢,他所带的三十六个馒头都全部吃完了。
无奈之下李蟠找到考官,希望考官能给自己一些馒头和水,考官见他确实没有吃的了,便去给他拿了好几个馒头和水。
最后李蟠还是在规定时间内将题目完成了。
之后便是殿试,殿试是由康熙亲自主持。
据称康熙当时在阅览文章时,看见李蟠的文章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康熙知道了李蟠在考场上问考官要馒头和水的事情。
而康熙看完李蟠的文章之后,也是满心赞赏,直接将李蟠封为了状元。
在这事情之后还有一个小插曲,与李蟠一起来考试的其中一位进士姜宸英认为,李蟠是故意用这么多馒头来吸引康熙的注意,按真才实学他认为自己才应该是状元,于是就是写了一首诗嘲讽李蟠:“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李蟠由康熙钦点,自然是非常有才华的,但很可惜的是,李蟠为人太过正直,难以忍受官场的勾心斗角。
他在一次主持乡试时,曾被人污蔑说他徇私舞弊,康熙听闻了此事,就要求重考。而重考后李蟠所录取的考生还是没有一位落榜,这直接证明了李蟠的清白。
清白虽被证,但李蟠却因为此次事件,对官场失望至极,之后便一直闭门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