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元朝如何打造文化共识?实行元朝科举制,理学走向官学化
创始人
2025-06-25 18:32:22
0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经过历代帝王和官吏的改革,经过社会的沉淀升华,最终成为登科入仕、光耀门楣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央储备人才的资源库,满足了各代专制帝王的用人要求。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冲突,这种文化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种的区分,在人种区分的基础上对汉人进行经济剥削,在科举取士方面对汉人提高要求。

但是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是民族大融合,蒙元时期从1315正式开始实行科举取士,以朱子理学为取士标准。从此可见,蒙元王朝对中原主流文化的认同,反过来也可看出汉族子弟对蒙元王朝科举制的认可。

一、科举存废和蒙元科举制

1.科举的“前世今生”

科举制成立非一朝一夕之事,是经过历代的不断完善和改进,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正式确立,成为定制,从此科举制成为华夏民族立国制度之一。

科举制创立之初利大于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断地腐朽、僵化,甚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却依然经久而不衰,直至1906年才正式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两千多年,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蒙元的科举

蒙元朝数民族入主中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但是元朝的科举制度实施的并不是特别的完善, 实行的时间短、规模小、录取人数少,仅限于文职考试,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色彩,这是元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1238年经耶律楚材奏准实行“戊戌之选”,但仅实行了一次,直到仁宗1315年才正式开始举行科举考试,史称“延祐复科”。从戊戌之选到延祐复科一共77年的科举空白期。

忽必烈用易经文字取年号,在位期间召见儒生,并有意实行“以佛治心,以儒治国”,重用耶律楚材,保护儒家文化。忽必烈在位期间并未实行科举制,既有前代政策的关系又有对科举制认识不成熟的关系。

首先从成吉思汗还是到忽必烈之前的蒙哥,几代帝王的治国重点仍然放在对外征伐上,还没有从征伐战争转到治理国家层面。

忽必烈经过王位争夺成功登上皇位,他意识到“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开始重用儒生,但是后来李璮叛乱,让忽必烈对汉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不相信汉人,大有“非我族人,其心必异”之味。

其次是蒙元为游牧民族对汉族已经趋于成熟的科举制度所知甚少,他们所了解的都是金科举、金儒文化,刚刚入主中原没有成熟的条件完成科举制度的选拔。

中原到南宋时期文化高度发展,中原士大夫与蒙元人民知识水平完全不在一条线上,如果开展科举制度,那么中央的汉族官员势必会增加很多,这大大触动了统治阶层的神经,这是他们不愿看到也不允许的。

所以实行科举制度就遭到了蒙古贵族的强烈反对。

最后一点就是蒙元王朝更加看重实用,统治阶层需要打天下的将才,需要理财专家,而不是只搞学术的儒生,在他们看来南宋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儒生误国。

二、蒙汉文化的冲突

1、科举取士的区别对待

区分人种的高低贵贱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必要措施之一,就像满清尊贵的八旗军一样。元朝也有区分人种的制度——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中亚人种、回回人、畏兀儿人),南人(原来金统治区的人口),汉人(南宋地区人口,最后征服的地区)。国家的政策对于四等人皆有不同。

在科举取士方面,汉人、南人要经过三场考试,而蒙古人和色目人只需经过两场考试即可见分晓。在考试复习方面,前者复习的范围和考试的方式与后者均有不同。除此之外,在乡试的录取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录取几率是很高的,汉人、南人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在录取的名额中,四等人的名额所差不多,因为汉人人口多于蒙古人,所以按照比例来说还是蒙古人的录取率高。

三、蒙汉文化的融合

在民族的发展过程当中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民族大融合体系也在碰撞中趋于成熟。有矛盾就会有化解之法,可以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就没有民族的杂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哉。如今的中华民族不就是在这激烈的碰撞之后逐渐成形的吗?

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粘合剂是要有共同的文化认知,中华上下两千年以儒家文化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少数民族入中原后如果对儒家文化大加挞伐,赢来的一定是口诛笔伐,但是反之如果对儒家文化加以推崇,那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的融合。

1.因何而融

元朝对周边的经营为后代打下了基础。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在云南少数民族设置土司制度,可以说元朝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管辖政策为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在国家内部也进行了整改,设立行省进行管辖,是我们现代省制的雏形。在全国设置驿站制度,四通八达的驿站为全国信息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蒙汉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基础,没有对周边民族的管理和对内经营的政策是无法达到民族融合的。

蒙元是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当他们进入到中原的那一刻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宋朝统治的中原民族看似文人治国,弱不禁风,实则充满韧劲。

他们有自己成熟的治国制度,他们有自己高度发展的文化,他们有自己内心的信仰,这种信仰坚不可摧,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中原民族的骨血之中。

这种内在的华夏凝聚力不是杀伐、屠城能摧毁的。蒙元皇帝越是极力地维护蒙族的特权,就越是害怕终将有一天他们会完完全全成为中原民族的“子民”。

当蒙古统治者在中原经营多年,他们深深的知道想要统治一个诺大的国家,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是行不通的。

那么想要文化认同需要举国上下一起为之努力,怎样才能融举国之力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科举取士。

2.万事俱备,只差东风

万事俱备,只差东风,经过蒙元的历代皇帝经营,国家政治逐步进入正轨,儒家理学融入蒙元文化就顺势而成了。

理学的官学化是蒙元与中原民族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民族融合最有力的印证。

仁宗年间1313年颁布科举考试章程曰:“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

从这条圣旨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延祐复科时理学就成为官方考试的标准。

理学是南宋的官方学说,元代科举考试就考南宋的官方学术,这是文化融合的一大进步。终元一世共计开科取士十三次,取士1000多人。

为什么已经搁置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科举开始在就以理学为官方选举标准?

首先理学的官学化与统治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从元朝即位之初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统治者也渐渐地意识到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认知是必不可少的。

理学是宋朝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经过两宋的打磨和锤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元朝在入主中原之后对中原文化有新的认知,赵复北上传播理学,民间草庐学派,静修学派,以及各种书院的存在丰富发展了理学文化。

加之元朝的思想统治较为宽松,对于各种学派书院没有加以打压,而是任其蓬勃发展。这为元朝在科举制度方面与中华文化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统治者的支持和民间理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科举制在蒙汉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总结

蒙元入主中原后,对中原文化所知甚少,几乎都来自于金朝,使得科举制度产生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空白期。在四等人制的基础之上,在科举制度方面与中原士子产生了分歧和冲突。

但是理学官学化确确实实是在元朝时期确立的,不是在南宋,更不是永乐年间。元朝统治者在文化方面的宽容政策促使了蒙汉文化的融合。这其中对于文化融合的政策以及理念对后来清朝的民族融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实无论是元朝统治者最初的抵触还是南宋理学生对于灭国的伤痛也好,都不可否认一点,中华文化具有无穷的包容力量,它可以同化融合任何外来的文化,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无论是元朝统治者,还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他们都想在保持民族的独立性的同时有效地对中华民族进行统治,无论初衷是什么,殊途同归,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是在促进民族的统一。

文献参考:

1.《元代理学官学化初探》

2.《补论元代科举考试中的几个问题》

3.《略论元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两代人赚下家产!收藏艺术品的回... 许麟庐,新中国画廊鼻祖,“和平画店”创始人。许麟庐去世后留下字画估价达到20亿以上。许麟庐儿子许化迟...
原创 韩... 引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定义文字:“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字不但是...
原创 雍... 康熙年间,九子夺嫡,康熙的儿子们为了继承大统,纷纷开始结党。最有实力的是太子党,八爷党和雍正的四爷党...
原创 刘... 刘邦我们都知道,是大汉的开创者。同时,我们也知道若是没有萧何,肯定也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 那么,刘邦...
原创 细... 十九、釜底抽薪 释义: 原指从锅底抽掉柴火。兵书中指不与敌人力拼,而从源头上切断补给,敌势自消。 演...
原创 一... “一将无谋,累死千军;一帅无谋、挫伤万师。”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是丢了街亭的马谡,...
原创 难... 导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四民——“士农工商”,商贾之家地位都不高,商贾之家的女儿想嫁到有地位...
原创 还... 要说这还珠格格中,谁是最大的赢家,估计很多人都会说是令妃,因为到了最后,她可是打败了皇后,而且她的儿...
原创 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从1945年8月中旬开始,八路军、新四军开始改称为“人民解放军”;至1947年末...
原创 韩... 韩国首都的这块石碑,就是著名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它让韩国百姓感觉到耻辱,甚至还有激进分子在碑上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