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期,西汉曾经爆发过著名的“七国之乱”,在大将军周亚夫的帮助之下,汉景帝得以在三个月的时间之内迅速平定叛乱。此后,汉景帝对于各个藩王更是严加看管,并且大量削弱他们的军队实力。到了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的设想,让诸侯王们在去世之后将自己的王国分成几份,划分给自己的儿子们。于是不过数十年,汉武帝没有使用一兵一卒,而诸侯国们自己就已经分崩离析了,再也无法威胁中央朝政。
那么有人就会想了,如果千年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读过这段历史的话,那么他为什么不用“推恩令”的方法去削弱藩王呢?实际上,任何政策的实施都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建文帝朱允炆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汉武帝时期大不相同,即使朱允炆使用“推恩令”进行削藩,起到的效果也不会太大。
首先,在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时候,各个诸侯国实际上都已经没有能力对抗中央朝廷了,只能任人宰割,但是明太祖的几个儿子们却手握兵权,虎视眈眈的觊觎着中央朝廷。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滥杀无辜,此时建文帝的身边也没有像周亚夫一样的将军能够领兵打仗,根本无法震慑周围的藩王,这才让朱棣有了可趁之机。
其次,“推恩令”的效果需要时间才能够生效,而对于朱允炆来说,“推恩令”这种需要长期执行才能够生效的政策无法解决燃眉之急。如果想要“推恩令”生效,那么需要等到一代诸侯王去世之后,整个王国才会群龙无首,这样一个诸侯国才会陷入分梨,就算朱允炆将燕王朱棣的领土一分为二,分封给他的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想必在朱棣的领导之下,两个儿子也能够团结一心一致对抗朝廷。
因此,朱允炆的削藩方法十分简单,那就是专挑软柿子捏,在处理燕王朱棣之前,朱允炆已经将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和岷王五个王爷废为庶人,就是傻子也知道朱允炆下一个要动手的目标是朱棣了,因此朱棣只能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在北平起兵造反。经过4年的激战之后,朱棣终于成功扭转劣势,一举攻入南京城之中登基为帝,史称明成祖,而建文帝朱允炆从此以后只能浪迹天涯,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饱尝人间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