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汉武帝用极大代价战胜匈奴,被指穷兵黩武?实则意义重大
创始人
2025-06-25 17:32:22
0

从古至今谈及男儿志向,最高理想不外乎“修齐治平,封狼居胥”八字,其中封狼居胥就是源自汉朝抗击匈奴的历史,虽然最后汉武帝赢了匈奴,但是汉朝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么为什么汉武帝宁可付出巨大代价也要将匈奴扼杀?

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汉朝与匈奴的那些恩恩怨怨。

汉匈结仇已久

匈奴一直都是秦朝以来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匈奴是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盘踞在蒙古以及西伯利亚草原地区或者逐草而居的放牧生活。若只是如此,倒也不会与中原王朝产生什么摩擦,但是我们知道,其他季节还好,草原水草丰茂,放牧也足够满足匈奴人生活所需,但是一到冬天,匈奴人就会面临草场不足,气候寒冷的窘境,自己养的牛羊满足不了活命的需求怎么办?当然是去抢了。

匈奴人世代游牧,可谓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幼皆有一手精湛骑术,因此匈奴人人皆兵,勇武自是不提。而中原地区呢?中国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最大的好处就是饭够吃,哪怕到了冬天百姓也有充足的屯粮度过严冬,而且农耕生活让百姓不如匈奴“武德充沛”,因此匈奴人就把目光瞄向了中原。

自从战国后期,匈奴人就时常侵扰中原王朝。彼时赵国就不得不分出精力驻守北方防范匈奴。此后秦始皇兵锋东向,横扫六国之时,匈奴人又趁着中原战乱侵占河套地区,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这才腾出精力去敲打这个北方的强盗。蒙恬领军三十万大破匈奴,结果就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其后修筑长城,以拒外敌,中原王朝才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安稳日子。

不过好景不长,可惜秦朝国祚太短,几十年后中原再次大乱,秦朝灭亡,楚汉相争,在这段时间内匈奴重占了河套平原,又吞并了乌孙,大月氏等国,从一个草原的游牧部落盗贼摇身一变成了东亚北方霸主,彼时刚刚建立国力贫弱的汉朝身边有这么一个危险的敌人,任谁也无法安心入睡,匈奴就彻底成了汉朝的心头之患。

匈奴势大,国力强盛,按常理来说汉朝刚刚建立还不适合跟匈奴硬碰硬,理应耐心发展几十年再图大计为上。不过刘邦并不这么想,公元前201年,匈奴南下劫掠入侵,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点兵三十万北征,他誓要也当一回蒙恬,让匈奴人尝尝中原王朝兵锋之利。

至于之后的事嘛,想必大家都有些印象了,刘邦兵败被困白登山,最后俯首称臣才得以活命,史称“白登之围”。在这以后汉朝再也无法跟匈奴进行碰撞,面对匈奴不合理的请求和侵略,只能是以安抚和亲了事,这样的屈辱一直持续到了汉武帝亲政开始,终于发生了转变。

封狼居胥之功

汉武帝即位之时,汉朝经历了先帝们的励精图治和文景之治,国家已经空前富足,人口数量也有了极大提升,仓库中新粮压旧粮一层层地叠成了山,国库中的铜钱因为放置太久穿铜钱的绳子都腐烂掉了,这一切都给了汉武帝出兵匈奴的条件。公元前127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汉朝发动了对匈奴的反击之战。汉武帝派卫青攻打匈奴盘踞的河南地区,最终收复了河南失地,让长安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匈奴也因此失去了进攻中原的跳板。

一场小小的胜利并没有让汉武帝满足,三年后他又派卫青进入漠南,偷袭右贤王王庭,此战过后匈奴人退却漠北,终于将他们从汉朝边境逼退,此后汉武帝又发动了河西之战,打通了河西走廊,彻底把西域道路打通,让匈奴失去战略要地,而最终决战,也在这紧张的局势下慢慢酝酿。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爆发。卫青领军与匈奴主力大战追至真颜山得胜而归,另一边的霍去病一路向北急行军,越过沙漠直捣匈奴王廷,最终俘获七万余人,一路追杀至狼居胥山,刻石记之,班师回朝,就此,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少年将军封狼居胥的典故也流传了下来,匈奴不得不远退大漠深处,再无力与汉朝抗衡。

汉匈之争得失

汉武帝虽然最终将匈奴赶走,导致匈奴就此衰落,一蹶不振,但是汉朝所付出的代价一点不比匈奴少。汉武帝长期的穷兵黩武,持续几十年的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富,为了维持战争所需不得不提高百姓负担的苛捐杂税,盐铁官营,武功爵等措施搜刮了大量民间财富,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起几十年前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了明显的退步。

而且连年的战争也导致青壮年男性数量锐减,大多战死沙场,最终甚至“户口减半,海内虚耗”,整个汉朝差点就此衰弱致死,最后汉武帝不得不发布罪己诏,一心安抚国内,发展生产最终才慢慢回转。汉朝为了战胜匈奴付出了不可谓不惨重的代价,那么这场战争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您还别说,意义还真不小。

首先汉朝彻底免除了匈奴对于边境地区的骚扰和掠夺,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边境从此彻底安定,百姓不用提心吊胆,汉朝也可以大刀阔斧地从全国各地调集百姓去边境屯边生产,对于巩固中央集权和领土完整有重大意义。其次汉武帝在战争过程中收复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这两个地区离长安不远,一方面让汉朝首都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开辟了前往西域的道路,此后张骞出使西域,走得就是河西走廊,将西域和汉朝的联系变得紧密,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让中华文明的威名响彻中亚,绝对算得上是功在当代。

总结:汉朝最终战胜匈奴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惨重的伤亡不禁让人沉默,但是沉默过后我们更应该明白,对外部侵略的反抗无论在什么朝代,什么历史时期都是极有必要的,所以汉匈之间的战争不是暴君穷兵黩武的征伐,而是保家卫国的必然,中华文明在面对侵略者时从来都不会俯首称臣,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会势必反抗到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两代人赚下家产!收藏艺术品的回... 许麟庐,新中国画廊鼻祖,“和平画店”创始人。许麟庐去世后留下字画估价达到20亿以上。许麟庐儿子许化迟...
原创 韩... 引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定义文字:“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字不但是...
原创 雍... 康熙年间,九子夺嫡,康熙的儿子们为了继承大统,纷纷开始结党。最有实力的是太子党,八爷党和雍正的四爷党...
原创 刘... 刘邦我们都知道,是大汉的开创者。同时,我们也知道若是没有萧何,肯定也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 那么,刘邦...
原创 细... 十九、釜底抽薪 释义: 原指从锅底抽掉柴火。兵书中指不与敌人力拼,而从源头上切断补给,敌势自消。 演...
原创 一... “一将无谋,累死千军;一帅无谋、挫伤万师。”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是丢了街亭的马谡,...
原创 难... 导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四民——“士农工商”,商贾之家地位都不高,商贾之家的女儿想嫁到有地位...
原创 还... 要说这还珠格格中,谁是最大的赢家,估计很多人都会说是令妃,因为到了最后,她可是打败了皇后,而且她的儿...
原创 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从1945年8月中旬开始,八路军、新四军开始改称为“人民解放军”;至1947年末...
原创 韩... 韩国首都的这块石碑,就是著名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它让韩国百姓感觉到耻辱,甚至还有激进分子在碑上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