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才华横溢的贾谊为何最终没被汉文帝重用?
创始人
2025-06-25 13:32:27
0

在西汉前期,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政治和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可惜的是,他如同一颗流星一般,倏忽而逝,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就是贾谊。

贾谊确实很有才气,这个洛阳少年博览好学,才华磊落,属于西汉前期的后起之秀。

在汉文帝三年(前177年),贾谊被廷尉吴公推荐给汉文帝,被任命为博士,深受汉文帝赏识。

当时,贾谊22岁,无疑是最年轻的博士。不仅如此,他一登上朝堂,就显示出自己非凡的才华。所以,一年之后,他又升迁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

然而,没过多久,贾谊就被贬到长沙。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又将贾谊征召入京,任命他为爱子刘揖-梁怀王太傅。

可惜的是,在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责没有做到太傅的责任,于一年后郁郁而终。

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这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并且才高识广的洛阳少年,就这样鸿才未展,壮志未酬而抑郁夭亡了,实在是非常可惜。

那贾谊既有经世之才,为什么就没有被汉文帝重用呢?

在人类历史上,常常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可以说是时代先行者。

他们有着很多远见卓识,但是终其一生这些深刻的见解也没有受到重视。然而,这些见解往往是在他们都已作古之后,才被重视和采用。

究其原因,不外乎见解太超前。

贾谊,就是这样的时代先行者。

贾谊虽然年纪轻轻,但是见识深刻,眼光长远,他的能学识和修养见识远超过同时代的人。

他以一种极大地政治热情纵言于汉廷之上,纵横捭阖开发人意,痛切世务无所忌讳,对汉文帝提出的建议涵盖了政治体制、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等方面。

不得不说,他的《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展现了贾谊非凡的文学才华和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胸怀,对汉朝以及整个中国古代王朝的治国方式都有深刻影响。

然而,贾谊的总方针虽然没错,但是对于当时的朝政来看,还是过于激进了。

也就是说,贾谊看到了当时西汉王朝转变的必要性,但没有看到转变的时机尚未成熟,这是他悲剧的内在原因。

比如说,文帝之时,诸侯王的实力开始日益强大,进而僭越礼制,颇行不臣之礼,甚至还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发兵造反之事。

对此情况,贾谊上《治安策》,建言通过分裂诸侯国的办法来削弱其力量。

在淮南王刘长死后,汉文帝也确实使用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以其地封其子三人,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

但汉文帝后来并未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作为一项政策推行开来,为何?

以汉文帝之贤,他当然明白诸侯王国势力坐大对中央政府和皇权造成的巨大威胁,不然,他也不会将淮南封地一分为三。

汉文帝之所以对贾谊削藩建议置之不用,更大的原因是时机未到。

文帝刚刚依靠权臣继位,马上削藩也会涉及到人心向背的问题。此时削藩,是否能够成功无法预料,但诸侯不满导致天下动荡却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而且,在朝堂内部,掌权的公卿都是军功权贵,为了遏制、平衡这些老臣们,汉文帝不得不优抚厚待同姓诸侯国,以图用刘家宗室力量来制衡朝内军功大臣势力。

再说了,当时的诸侯国虽数量较多,但都处于各自积蓄力量的发展期,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尚不是太大,并不像贾谊所说的那般严重。

所以,“无为”只是汉文帝的缓和矛盾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的“不为”。

不过,贾谊的削藩之策确实是正确的思路,此后的汉景帝、武帝正是采用了削藩、推恩令等方式解决了尾大不掉的诸侯国问题。

还比如,匈奴问题虽然给汉朝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以汉朝当时的国力,如果与匈奴正面大规模交战,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能战胜,也必定是两败俱伤,这对恢复中的汉朝无疑又是一个重创。

而且,西汉当时与匈奴实施着“和亲”政策,与匈奴努力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当时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局势并不像贾谊所说的那样危急。

再比如,建立西汉王朝的文臣武将们,多出身草莽,文化修养有限,缺乏起码的君臣观念,贾谊就极力向文帝说明兴礼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然而,实施儒家的礼制规范是一个漫长的完善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之举。

……

总之,贾谊积极有为的政治策略,并不全部适合汉文帝在位时期的为政要求。

毕竟西汉前期的政治经济还不太稳定,各方面的局势也比较复杂,政策的实施更需要时间。

当时,汉文帝继位之后,朝堂整体上显示出一种臣强主弱的局面。汉文帝也想改变这种局面,但奈何时机尚未成熟,他不得不隐忍。

后来,一个才华横溢而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即贾谊的出现,让汉文帝很是赞赏。

贾谊毕露锋芒不循旧规,不但有问必答,还积极地针砭时弊建言献策,重塑礼制,以区别君臣上下尊卑,加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

然而,贾谊的这些建言,不仅仅是引起元老重臣的反感,还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汉初统治集团中不通文墨的布衣将相占绝对优势,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倘若文帝采用贾谊的建议,任用大批士人进入朝廷,那么无疑会触动朝政中的权力秩序。

所以,在贾谊提出了“列侯就国”的建言,即在长安城的诸位列侯都要离开长安,前往封国时,手握重权的元老大臣坐不住了。

离开长安,也就是离开了帝国的权力核心,回到封国后,就无法掌控西汉帝国的政治权利, 自然也难以保护既得利益。

这让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如何善罢甘休?于是,始作俑者贾谊就被报复了,“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汉文帝只好丢卒保车,疏远贾谊,并将他贬至长沙。

毕竟,他不能因为贾谊而触犯众怒,更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否则,恐怕连自己的位子都无法坐得安稳,毕竟他能够顺利入继大统依靠的是元老重臣的支持。

总之,在汉文帝、 贾谊与元老重臣的较量中,以汉文帝的暂时让步、贾谊的被贬而告一段落。

总之,文帝作为一代贤主,并非不知贾生之才,而其不用贾生,而是因为贾谊的思想主张无法与现实相融合。

后来,贾谊的这些思想主张,到了武帝时期才一点点地得到实施和完成,如改正朔、易服色、国家收回铸币权、推恩令等,归其实皆可以从贾谊之策中找到影子。

可见,贾谊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源自社会--政治结构和制度--体制的因素,这是不可抗拒因素。而天命不可为,实属无可奈何之事。

至于贾谊才华太高遭致嫉恨,被权贵所排挤;情商低,与同僚关系不睦等,已属于造成他悲剧的次要因素了。

贾生之才,已超越一般的文士之才,而是一种结合了政治家之政治责任、思想家之思维能力的“士大夫之才”。

他所求的是一直是王朝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非个人的小私小利。

正是如此,“贾谊悲剧”才能让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所为之痛惜,贾谊也成了后世文学中不断吟咏的怀才不遇人物形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关... 曹操是非常器重关羽的,关羽的能力从斩颜良诛文丑就能看出,但曹操与关羽二人的心中所想是完全不一样的,关...
原创 日... 关注 在日本侵略者 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之后, 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伤害十分巨大,至今为止还有许多 中国...
原创 慈... 前言: 清朝末年,有一位比皇帝还出名的太后,那就是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对于慈禧太后,相信没有国人不知...
湘江水畔 “数智”花开 红色桂... (记者 林琳 通讯员 黄祯光 潘泽仕)“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1934年,在广西北部的全...
原创 雍... 在清朝历史中,雍正皇帝是最受争议的一个皇帝。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刻薄、心狠手辣。雍正为巩固皇权,在...
原创 关... 图片来源网络 汉高祖刘邦,一个名副其实的草根皇帝,毛泽东曾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十...
原创 明... 说起明君,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只要遇到明君,百姓的日子过得相对好一点,而且国家的实力也会...
原创 关... 关羽,字云长。汉末三国蜀汉的名将,被后代神化,被尊为“武圣”。 关于关羽,我们大部分的认知都来自于《...
原创 王... 在抗日将领之中,王耀武是名气很大的一位,一句话可以佐证,“宁碰阎王,莫碰老王”,这是当时日伪军之间流...
原创 唐... 澡堂子的事儿影响了唐王朝的兴衰。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完全印证了我经常说的那些关于古代皇帝的共性: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