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宴群臣,朱元璋喝多了,忽然问:“天下谁是奇男子?”众位将领说:“常遇春将横行无敌,可谓奇男子!”朱元璋笑着说:“常遇春虽然是英雄,但尚能为我效力,能称作奇男子的人,只有王保保!”是的,朱元璋一生三大遗憾,其中一件,就是未能收服王保保。
王保保,原名扩阔帖木儿,蒙古伯也台部人,因为早年跟随父亲驻守河南,因此取汉名叫王保保。父亲死后,他跟着舅舅察罕帖木儿平定红巾军叛乱,舅舅死后,他不到20岁就成了军中领袖。
王保保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被誉为“元朝最后的名将”,只可惜,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时,他并没有趁虚而入,而是卷入了蒙古人之间的内战。在两年间,王保保和另一位蒙古大将孛罗帖木儿之间大开杀戒,两败俱伤。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攻打大都(北京),元顺帝和太子趁夜逃走,王保保此时正镇太原,徐达和常遇春虽然取得大胜,但王保保却在韩店大战中打败汤和,算是元军中唯一能取胜的将领。
徐达掉头向西,直取河北和山西。朱元璋特地八百里加急通知徐达,若能活捉王保保,算大功一件。徐达时刻注意王保保的动向,为了捉住王保保,徐达制定“批亢捣虚”的策略,先把王保保的大军引到居庸关,然后再让大军佯装攻打太原,王保保听闻太原要失守,立即挥兵来救。
王保保带领4万蒙古兵马,疲于奔波,在路过保安州(河北涿鹿县)时,天色已晚。他看到这里地势平坦,于是下令扎营休息。当日晚上,王保保躺在床上看书,突然门口一生炮声,锣鼓喧天,王保保急忙穿鞋,谁知刚穿上一只鞋子,一条大汉就窜入王保保的帐内,王保保定眼一看,竟然是常遇春,王保保吓出一身冷汗。
原来,徐达早就料到王保保会在保安州驻扎,和常遇春、郭英等大将商量夜袭敌营,蒙古人奔波数日,难得休息一晚。常遇春率领十余人率先冲入敌阵,随后郭英率领大军赶到,徐达在外围指挥合围。且说王保保看到常遇春后,大叫不好,推翻大帐,随便摸到一只战马便跑,其余蒙古士兵手足无措,纷纷举手投降。
此战之后,4万蒙古大军悉数成了俘虏,清点人数时,包括王保保在内,一共只逃了18个人,可谓大获全胜。但遗憾的是,常遇春没有追上王保保。《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扩廓(王保保)方燃烛坐帐中,使两童子执书侍,仓促不知所出,亟纳靴,未竟,跣一足,俞帐后出,得骣马,从十八骑遁去。
第二天,徐达派人送了一口箱子去南京,朱元璋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只鞋子。原来,王保保遇到常遇春后,还有一只鞋子没来得及穿上就逃跑了,徐达用一只鞋子来给朱元璋交差。朱元璋得知王保保输得如此狼狈,先是大喜,随后又感慨说:何时才能得到王保保的另一只鞋子呢(暗指活捉王保保)。
王保保此后,又在大同、雁门关等地持续和明朝军队作战,并且多次击败明军。洪武五年,徐达、李文忠、冯胜分别从雁门关、居庸关、金兰出塞,打算一举歼灭北元,徐达被王保保伏击,损失一万多人,李文忠也被王保保打败,损失惨重。只有冯胜一路大军勉强取得胜利。此战,王保保大挫明军锐气,保住了北元的命脉。可以说,到了后期,是王保保一直在支撑这北元的命运。
然而,随着蒙古各部的分崩离析,王保保最终只能立足于防守,并无力恢复中原。洪武六年以后,朱元璋再没听到王保保的准确消息,有人说他病逝了,有人说他被刺杀了。随着蓝玉北伐的成功,北元的势力几乎损失殆尽。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蒙古人已经不敢南下牧马。
朱元璋虽然没能得到王保保,但大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经营下,一度达到鼎盛,这比多少个王保保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