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清朝在中原的统治渐入佳境,康乾盛世的局面逐渐形成。乾隆皇帝沉浸在千古明君的美梦中,却被来自西南地区的急报惊得六神无主。原来,川西南一带大小金川土司凭借天险起兵造反,派兵四处侵扰,明目张胆与清兵大打出手,完全不把他这个千古一帝放在眼里。乾隆陆续派去的将领竟然连吃败仗,束手无策。
大小金川一带,向来民风剽悍好勇斗狠,且当地人体力健壮,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加之当地气候高寒,山岭纵横地势险峻,山径坎坷难行,长途奔袭的清军,后勤粮秣供应极为困难,连重型火器也无法运抵前线,因此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时,吃尽了苦头。加之当地人擅长修筑高达十几丈的坚固碉楼,居高临下抗击清军,使得清军连遭败绩。
乾隆皇帝在惊慌之余,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乾隆朝早期第一宠臣讷亲,当时任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讷亲为人机敏干练,才干出众,且洁身自好,操守廉洁。他对乾隆忠心不二,办事尽心竭力,因此三十出头就深得乾隆器重,地位官阶迅速超越张廷玉等三朝老臣,被视为乾隆朝大臣中的领军人物。
危难之际,乾隆决定使出自己最信任的王牌,派讷亲到金川前线指挥平叛。想借助讷亲的威望与才能,迅速平息叛乱,同时也有意让讷亲积累一些军功,作为日后晋升资本。他的计划挺不错,可惜却有一点他却没料到。讷亲长于治理政事,对于用兵打仗却是个十足的门外汉,既无任何经验也没有丝毫军事天赋。
讷亲抵达前线后,开始也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一副指挥若定的儒将气派。然而好景不长,几仗打下来,清军接连遭遇挫败,损兵折将,却毫无任何进展成效,《清史稿》记载,“卒未得尺寸地”,一寸失地也没能收复。讷亲瞬间像泄了气的皮球,每日龟缩帐中一筹莫展。
《啸亭杂录》记载,为了搪塞乾隆的催促,讷亲开始推诿扯皮,不断上书朝廷,要兵要粮要军饷。更为荒唐的是,堂堂大清主帅讷亲,居然要求乾隆,给他派一个终南山道士前来助战,想借助道士的“仙术”克敌制胜。乾隆皇帝一看讷亲的奏章,简直七窍生烟,又恨又气。气的是讷亲原来是个草包将军,恨的是自己看走了眼,把讷亲派到如此关键岗位上,导致丧师失地,丢人现眼。
乾隆当即下旨,命令把讷亲撤职查办,准备把他发配塞外。紧接着前方传来消息,讷亲不仅寸功未立,还刻意掩盖败绩,欺瞒皇上。乾隆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心中动了杀机。他命人把一件东西取出来,派大内侍卫鄂实拿着这件东西,星夜送往金川前线。正是这件东西结果了讷亲的性命。
这件东西,是讷亲的祖父、清初名将遏必隆当年用过的宝刀。遏必隆当年正是用这把刀驰骋沙场,所向披靡。乾隆把遏必隆宝刀送往军中,命令用这把刀斩杀讷亲,既有警示也有侮辱的意味。鄂实拿着宝刀星夜兼程,在班兰山遇到正在押解途中的讷亲。鄂实当场开读圣旨后,讷亲吓得抖作一团体似筛糠,最终死在遏必隆宝刀之下。
讷亲身为大帅,想出道士助战这样的馊主意,固然荒唐,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干不容否定,只是不善用兵而已。只怪乾隆用人不当,赶鸭子上架,一手酿成了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