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更迭是一件寻常不过的事,历朝历代都是经历了建国前的艰辛、建国后的谨慎,经过几代传承会将王朝推向盛世或国力顶峰,然后再是逐渐衰败,直到王朝灭亡、被新的势力取代,进而重新经营,展开新的轮回。
汉室衰落的危机
1、盛极必衰的定律
汉朝前后经历了西汉、王莽新政、东汉几个时期,总共有405年,这是古代封建王朝少有的、长时间的大一统王朝;汉朝立国前是全国大规模的反秦斗争,而秦朝在秦始皇离世也只维持了10几年,加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的乱象,国家和百姓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泞之中。
所以汉朝405年的稳定发展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汉朝也从一开始的羸弱逐渐走向强盛,在汉武帝时期终于爆发出大汉威仪;但是武帝朝多次与匈奴对战也败光了之前几朝累积的家底,不过好在匈奴那边也被打服了,后期双方虽有摩擦,但都不像之前被迫求和、放低姿态的交涉了。
西汉的强盛让周边的势力臣服,但是封建王朝的土地兼并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永恒难题,加上朝廷吏治混乱,导致国家管理失衡,百姓苦不堪言,加之在位的君主病重无法掌权,皇室贵族在民间的威望也大不如前,外戚王莽借机想要建立新朝;
王莽为了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在皇帝禅位后临朝称制,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许多措施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情,所以王莽的托古改制实际上是加速了西汉和自身的灭亡,天灾人祸降临,新政磕磕绊绊走过十几年后又被刘氏皇族重新夺回。
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赤眉揭竿而起,各地反对王莽势力越来越多,刘秀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也加入到恢复汉室的大军中;不过此时刘秀这一脉的刘氏皇族早就没落了,成了无官无爵的平民,初期作战连战马都没有。
不过刘秀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天赋,很快在军中建立军功扭转了战场上局面,王莽的百万大军不敌,新朝也很快分崩离析,绿林军顺势攻入长安,王莽在乱战中身亡。昆阳之战后,刘秀去到河北发展自己的势力,并登基称帝。经过了10几年的东征西逃最终统一了中原,建立了东汉,实现光武中兴,再现大汉风华。
2、局势变幻莫测
说起汉朝,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就是外戚干政;从汉高祖刘邦时代开始,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都因为外戚家族势力过盛而出现朝局不稳的情况。为此汉武帝在经历巫蛊之祸后,立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还上演了一出“去母留子”的戏码,把他宠爱的钩弋夫人赐死了;
后世虽有效仿此举,但并不是每朝都能实现的。毕竟皇帝年龄尚幼的情况下失去了母族的支持,就只能任凭权臣拿捏,臣强主弱难免会让一家独大,这与外戚干政的结果大同小异。
西汉与王莽新朝相继覆灭,东汉在刘秀的领导下出现盛世中兴的局面;可能是这位光武帝太过能干了,他的光芒几乎笼罩了整个东汉,所以他的子孙后代别说超越,能顺利继位都是难能可贵的。而且接连几代都是幼主继位,外戚与朝臣在一定程度上制衡彼此,但也消耗着东汉的国力。
东汉中后期,后宫干政愈加频繁,皇帝迫不得已会借助內宦来掌控大权,戚宦之争也尤为严重,朝臣们看着风向站队,也无心国事,西汉末年的危机重现,东汉的统治也进入了倒计时。
公元184年东汉黄巾军起兵,朝廷大军无力抵抗,下令地方州郡自行招兵买马捍卫皇室;这场民间自发组织的作战虽然被压制住了,但地方高级官员们也通过合法途径累积了不少的兵马和财富。
东汉皇室的地位也不复从前,百姓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集团并不在意,中央看到此法有效解决了危局,就又下放了地方管理权限,这也是东汉末年地方能形成割据势力的根本原因。不仅是内患问题,原本周边臣服汉室的小国和部落也开始蠢蠢欲动,大汉的威慑力再次被动摇。
东汉末年的纷争
1、董卓的强势上位
东汉末年的董家是众多势力中的一个,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而且董卓父亲辞官回乡后带着家人务农;不过在这期间,董卓结交了不少羌人,这为他日后联合外族作战奠定了基础。董卓真正发迹是在他成年后进入到陇西的官僚阶层,负责当地的治安管理,当时凉州经常受到匈奴的侵袭,致使当地民不聊生;
凉州当地的主政官员派董卓去处理,董卓带兵大破匈奴,斩首敌方千人,进而被推举入朝廷公府。董卓凭借高超的武艺和军事指挥才能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他的作战对象基本上都是羌族、鲜卑族、匈奴等外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此时东汉已经失去了对周边势力的威慑,各部势力都在观望局势的发展、伺机而动。
董卓在上位的过程中始终被皇甫家压了一头,这让他心中十分不满,不过碍于自己实力不足,只能带着几千人驻守在河东郡;董卓停在这里想要就近得到消息,果然汉灵帝过世后,袁绍率先发动诛杀内宫宦官。
不过太后不肯下诏,所以袁绍派人秘密联系了董卓。期间也多有反复,不过董卓心中已有成算,听说中常侍挟持皇帝出逃,他带人将皇帝迎回,路上董卓有些看不上已经承袭皇位的刘辩,觉得同为皇族的刘协更好。
董卓已经生出了独揽大权的野心,将朝中反对自己的人一一清理,之后扶持刘协上位,弹劾太后,组建自己的团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董卓得势后对手下极为宽纵,烧伤抢夺、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对自己的家人也大肆封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此时的东汉朝廷已经是风雨飘摇,再加上强制迁都,很多百姓因失去庇护而丧生。
可董卓的荒唐行径依旧没有收敛,以往战无不胜的他也屡屡出现败绩,手下的人也逐渐离他而去,后起之秀又层出不穷,董卓在众叛亲离中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所杀,命丧长安。
2、曹操的改变
对比之下曹家作为东汉顶端的官宦之家,其眼光和胸襟要比董家长远的多了;早在黄巾军起兵之前,曹家就已经预料到未来国家的走向和局面,与其单纯对汉室抱有幻想,还不如回到老家自己拉起队伍组建军队。
曹操在一开始也没有直接自立门户的想法,在讨伐董卓前,还是想着恢复汉室做一名忠臣良将的。无奈奸臣当道,他在地方得罪了人不得已称病辞官,直到黄巾军大乱,朝廷才想起让他去平乱,曹操也一度以为封侯拜相的日子是指日可待了。
眼前的得势兴衰与身后的史书工笔都需要兼顾,一旦走错,可能要背负后世骂名;汴水之败后让曹操认识到只他一家无法与董卓抗衡,需要联合现有的力量一起对付关东大军才能达成目的。但当时的各路联军都是各怀鬼胎,也没谁想要响应曹操的,这些大佬们在保存实力,所以曹操自然也不会傻傻的再为汉室卖命,既然做不到名垂青史,那就做个乱世枭雄。
所以曹操也走上了和董卓一样的道路,不过他对“挟天子以令诸侯”发挥的极好,乱世之中盘踞北方,同为权臣,曹操对于时机和时局的把控要比董卓好上许多。
经过多年的治理和经营,曹操掌控的地区要比同时期的蜀汉、东吴更强大,在经济、土地、民族、文化等方面制定不少适合当时发展的政策,也直接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建立。曹丕取代汉室称帝后,追封曹操为太祖皇帝,他的一生也算是惊才绝艳、功绩满满,也是三国时期永恒经典的巅峰人物之一。
总结:
很多人都说曹操是窃国之贼,和董卓之流并无二致,可是汉室江山已然破败、无力挽救,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另投明主,忠臣不事二主也要分清自己的主君是否值得效忠,良禽择木而栖未必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历史的记录者们不可能褪去自己的主观意志,夹着个人情绪的见闻不足以还原史实真相,对于曹操的历史功过应当辩证的看待,所谓的不忘初心也要符合当时大环境的走势,自立门户的大有人在,毕竟做乱臣贼子不容易,做个好人更难。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