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既有强汉盛唐,也有弱宋蛮元。说到元朝,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国土面积大。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说“胡虏无百年之国运”。元朝总而言之给人的印象还是神秘的,虽然元朝存在的时间占我国历史总长度的比例很小,但还是让人觉得这个王朝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毕竟,上帝之鞭的称号不是吹出来的。在蒙元强大的军事力量下,蒙古骑兵战无不胜,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还有南宋。曾一度达到了欧洲的多瑙河畔,欧洲人听到蒙古人来了,恐慌不已。据说元朝还曾经想拿下日本。
但是途出遇到风浪船翻了,甚是可惜。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强力的朝代,终究还是被明朝给征服了。明朝征服的并不彻底,有明一代,蒙元始终是困扰大明的噩梦。才有了天子守国门的做法。
明朝前期,一方面修建长城抵御,一方面君王御驾亲征去讨伐来让蒙元臣服。明朝初期的长期战争虽然削弱了北元,但是杀敌一千也自损了八百。
为了恢复明朝的经济,后来的明朝皇帝对北元采取通商互市为主,小规模打击为辅。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朝内部统治矛盾激化,后代的人转主动进攻为了消极防御。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在整个元朝时期,汉族都是最下层的人,对汉人不公平地对待,使大部分汉人在元朝强盛的时候敢怒不敢言。到了元朝后期,吏治腐败,经济凋敝,底层人民怨声载道,终于激起了汉人的大规模反抗。
在以朱元璋为首的汉人民族起义军的群体反击下,元亡明兴。公元1368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军攻陷了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出逃,回到了他们世居的草原地区。
他们虽然不在中原了,但是还是改不了之前的恶习,时不时就来边境抢掠明朝人民的财产和伤害人民的生命安全。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元朝的腐败政治,好多家人都被饿死。
这个童年以及青年的经历给他心灵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所以他看到那些人就来气,因此在开国到他离世之前,对元朝主力和余部是抱着除恶务尽的态度的。他从南一路打到北,逐步推进。南方人喜欢游泳,不喜欢骑马。
为了弥补骑兵的不足,解决骑兵的马匹问题,朱元璋鼓励南方父老乡亲多养马,多骑马,多学骑马。用了很长的时间和培养,明军的骑兵比原来强太多了。这也是徐达能打进元朝首都大都的原因之一。
明朝建立后,老朱拿上所有的家本,把元朝的残余势力赶到了沙漠地区。元朝灭亡之后,元朝的残部知道短时间内不能恢复祖先庞大的疆土,选择与居住在蒙古草原的部落联盟。
当时瓦刺和鞑靼也正有此意愿,他们一起不断跑到北方边境上来,烧杀抢掠搞明朝政府的心态。老朱根本忍不了,派蓝玉等人去边境稳扎稳打地收拾这帮人。
明初的五十多年间,朱元璋进行过八次北征,他的儿子朱棣先生也六次御驾亲征,就是要彻底消灭元朝的余孽,让边境人民不再受苦。与此同时,政府也力主修筑明长城,加强边防,以长城为据点进可攻退可守。
老朱在位的时候,命令大将军徐达在山海关、居庸关修建了三十多处据点。并且创建了大宁、福余、朵颜三个卫来保护边境安宁。不仅如此,老朱还大搞分封制度,让自己的儿子到封国,分别去辽、宁、谷、燕、代五个地方守卫边疆,也就是所谓的燕云地区。
明初的主动进攻,一方面保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但是另一方面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明朝的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休养生息,明仁宗和明宣宗另有一套办法,事实上,他们也开创了仁宣之治。
二、为了永宣盛世
老朱和老朱儿子多次对外对内战争,北征蒙古,耗尽了民力。即使当初的明朝经济仍然处于繁荣上升的阶段,但是人力物力过量的消耗,让人民苦不堪言。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和劳役,实施“与民休息”的国策,不再和蒙古进行纠缠。
只可惜,仁宗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明宣宗朱瞻基把祖父和父亲对待蒙元的思想进行了杂糅。既对蒙古和鞑靼进行了战争,主要还是和平相处的怀柔政策。本来蒙鞑靼受到成祖朱棣的多次冲击,再加上被瓦刺所败,已经奄奄一息,很多将领认为是攻灭鞑靼的时机了。
但是小小朱都拒绝了,提出要想国力强大,必须效仿文景之治那样休养生息。大肆征伐只会导致国力衰弱。不仅不打蒙古了,西南地区的交趾(越南)也不要了。离那么远,也是个累赘。此时,明帝国的北部边防主要在燕云十六州地区。
仁宣时期,明朝虽然很少对蒙元动手,但是仍然不时主动出击。宣宗朱瞻基曾亲率精骑三千,在边境大败兀良哈哈部万余人。一般也就是小打小闹,主要政务还是放在恢复国力上来。
三、土木堡被打疼了
朱瞻基同志在位期间,不仅爱玩蛐蛐,还把一批人推上了历史舞台,这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太监。我们常说不怕坏人坏,就怕坏人有文化。他的儿子明英宗就碰到这么一个有文化的太监,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北部,鞑靼渐渐被逐渐强大的瓦刺所取代,燕云以北地区都被掌控,不仅如此他们还多次来犯明朝辽东、宣府、大同等燕云重地。明英宗正统年间,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军进攻大同。
太监王振带着少不更事的明英宗朱祁镇,带了五十万大军就和瓦剌开干了。军队刚到大同边上,粮草已经损耗殆尽,再加上军心动摇,给了也先巨大的机会,最终在土木堡也先部将明军重重包围,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抓,痛骂王振。
眼看大明就亡国了,当时出来一个英雄,就是流芳千古的于谦,靠自己的智慧守住了北京。成功打退了瓦剌,保住了大明,稳定了民心。
有这么一个说法,明朝实亡于土木堡之变。在某种角度来说,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后面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
宪宗沉迷长生不老,武宗更是爱玩到了一定境界,还有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先生。国家内部势力分裂,再加上全球冰霜期的来临,此时的明朝对蒙古只能防守了。
还好有明长城,蒙古鞑靼才不能肆无忌惮,只能在边境地区晃悠。毋庸置疑的是,明朝从主动出击到被动防御的转变,说明大明已经危如累卵了。
结语
明朝对蒙元的态度从致力于消灭到被动防守。每个阶段也能看出明朝国力的变化,以及明朝君王一代不如一代。土木堡之变是一个转折点。在之前明朝综合国力强盛,君王各个贤明。
明中叶以后,君王各个昏庸,国家机器也趋于腐朽,只能靠长城和火器苦苦支撑了。当燕云地区丢失以后,明朝也就要和历史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