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统皇帝下诏退位,自此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正式终结,虽然此后还有一些偶然事件的出现,但皇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了丝毫生机,被压抑的中国人民也迎来了新的时代。
而对于清朝的历史,除了康乾之外,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慈禧太后了,这位清朝末年的掌权者,垄断了长期的政治权力,让身为皇帝的光绪也始终处于压抑的情景之下。虽然女性当权在古代社会之中是严令禁止的,但奈何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例外因素出现。对于慈禧的评价,很多人常常将近代的没落以及清亡之命运归结到她的神圣,认为她才是一国衰落的根源。如此之谈是否有点勉强,我们先不多说。
而最让人们关注的除了慈禧的奢靡史之外,更多的便是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关系,尤其是在光绪死亡中慈禧所扮演的角色。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死亡,享年38岁。而在仅仅不到24小时之后,慈禧太后也在寝宫中死去,享年73岁。
以慈禧去世的年岁来看,70岁左右的年纪,也正是正常人的死亡年纪;但是光绪皇帝则是在38岁,虽然一直有关于他身体不好的消息,但是却是在慈禧死亡前的一天去世,这也正是让许多人好奇的原因所在。
据一个给光绪帝看病的御医这样记载,光绪在死前,肚子疼,疼得滚来滚去的,然后脸是黑色的,而且在公元2008年,经过对光绪皇帝的头发的鉴定,上面是有砒霜的。
不过有学者认为,光绪帝是因为被慈禧的打压之下,身体越来越不好,所以得急病身亡的。
而有一个说法是这样说的,光绪帝先慈禧一天死,天下的事情没有如此之巧,外面的人都说这是李莲英与慈禧密谋的,所以就问宫内人,但是没有人敢说。
因此,关于光绪皇帝死亡之因众说纷纭,很多人都认为这必然与慈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光绪皇帝死前,慈禧在干什么?
1898年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的支持之下,开始了近代以来的变法,虽然只有短短100多天,但其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因为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因而他们又请动已经归政于光绪的慈禧,给予光绪皇帝以惩罚。
最终,变法失败,光绪皇帝也被禁守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如果说光绪对于慈禧没有半点怨恨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之后众多学者猜测慈禧为何针对光绪皇帝的重要原因。
光绪帝的去世实在1908年11月14日的酉时,也就是在凌晨4、5点左右。当时的慈禧太后仍然在“神气安和”地安排光绪帝的后事,丝毫不像一位即将去世的老太太。第二天也就是11月15号的早上六点,慈禧还召见了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袁世凯、鹿传霖、世续,也包括之后的隆裕太后,相必也是安排了一些事情。而在这个时候,慈禧说话的声音仍然十分洪亮,精神饱满地主持了一上午的会议。
而他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便是安排新皇帝的问题,也就是给同治皇帝立嗣,慈禧也才能继续坐着这太后的位置。庆亲王奕劻等主张立溥伦或者溥伟,也有人主张立溥仪,大清朝的权力传递就在这里展开。而慈禧在综合考量之下,决定立溥仪为新皇帝,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在当时的条件下,皇帝可是不好做的,但是上命难违,也只能这样办。而慈禧太后为何选择了3岁的溥仪,则是因为她可以用他年岁尚小,从而继续自己的主政。这场会议一直从早上的六点进行到了中午,慈禧也没有展示出丝毫的疲态。
但是,事发突然,在会议结束之后,慈禧在去吃午饭的途中,突然晕倒,晕倒之后也是很长时间之后才醒了过来,她也明白了自己可能会出什么问题,因为急忙安排后事。之后体力渐渐不支,进入了弥留状态,于未正三刻,13:45分去世,这也是当时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一代女权者,就这样迅速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慈禧得了什么病
据《慈禧外传》记载:“西历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六点起床,处理朝政。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其根则是由于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也,”也就说,慈禧已经有病在身,虽然算不得什么大病,但也会伤害身体。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之后,慈禧的脾胃之病渐渐加重,据该年六月六日御医陈秉钧的记录:
皇太后寸关漓象渐起,细而带弦,右部关上尚见滑弦,仍欠冲和之气。大致厥阴为起病之源,脾胃为受病之所。嘈杂见减,饱暖频仍,寤寐尚和,胸肋震响。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慈禧的胃病已有很久,这可能也是她年纪大了的原因,总之这个时候的慈禧状态并不是很好,在今天医疗技术如此发达,这种病都十分折磨人,更不用说对于七十多岁的慈禧,这也是让她的身体抵抗力极度降低。
民间常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慈禧的经历也是很相像,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具体的则是因为长期以来积聚的病身,让慈禧突然而亡。
也有人分析,说是光绪皇帝去世之后,慈禧认为便无忧虑,这也让她长期以来支撑的身体放松了下来,但是因为疾病太久,一时之间就毫无抵抗力,因而便迅捷而亡。
结语
光绪皇帝的死亡虽有众多谜团,但很多人还是坚信其中必然与慈禧有关。而慈禧太后则是寿终正寝,并非是他人所害,也没有什么意外,只是一生算计的她,终究因为自己晚年的放松而逝。
历史的烟云从未在今天远去,剥开历史的外壳,感受真正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