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最糟心的不是被推翻的俄罗斯帝国,也不是正在解体的奥匈帝国,而是危机四伏的奥斯曼帝国。
这个曾经威霸欧洲,地处东西文明交汇处,极盛时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存在了6个世纪的帝国衰落到被人讥讽为欧洲病夫。
奥斯曼人原本是一个突厥小部族,生活在中亚,后来越走越远,跑去了小亚细亚定居。
此后部族逐渐兴盛,在和拜占庭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了一块封地。
1290年奥斯曼一世继任部落酋长,成为这个部落的扛把子,用了十年时间带领土耳其独立,奠定了土耳其国家的雏形。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奥斯曼帝国于1453年灭掉了拜占庭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并以东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
因此东罗马帝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这两种东西文明在这片土地得以统合。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时,奥斯曼帝国日渐鼎盛,开始称霸欧洲。
17世纪,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奥斯曼帝国海军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帝国势力达到顶峰。
18世纪,《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这个帝国的扩张出现停滞,内忧外患不断,盛极而衰的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19世纪,“欧洲病夫”的称号被扣在了这个曾经威霸欧洲的庞大帝国头上。
实际上,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要比同时代的东方大清国强大很多。
奥斯曼帝国的洋务运动不仅比清朝早了100多年,而且改革的力度和范围也远超清朝。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也向欧洲学习建立了欧洲式军队,大量来自德国的优秀军官让奥斯曼军队的军事水平没有落后欧洲军队太多。
然而从18世纪末开始改革的奥斯曼帝国,因为改革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这个帝国的政治、经济陷入了每况愈下的怪圈。
那为什么改革导致了这个庞大帝国的没落呢?
原因有六点:
第一, 在帝国专制体制下,中央政府却变得衰弱不堪,导致统治不稳、政令不通。
坦志麦特时期,曾经试图对帝国进行改革和重组,但外有他国入侵,内有守旧势力的破坏。
改革产生的红利让改革派形成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这就造成了贪腐行为的产生。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帝国改革的成果极大地内耗在这种恶性循环中。
第二, 帝国改革派的目标和帝国君主的私利产生冲突。
对于帝国君主而言,改革可以富国强兵这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君主的首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
当改革派和君主直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改革之路必定会遭遇重重阻碍。
第三, 在向欧洲高能玩家学习的过程中,奥斯曼帝国对西欧国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方面,在这个西化过程中失去了自主独立性。
直接后果就是到19世纪末,英法名义上对奥斯曼帝国的“帮助”,实际上已经开始侵犯帝国的主权。
包括给帝国军队带来战力提升的德国军官,也开始忽视帝国军官,直接参与到军队指挥中。
第四, 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奥斯曼帝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在统治核心之外的领土上,很多都是靠宗教和政治联姻维持统治。
当改革侵害了原有的封建政治体系后,帝国与宗教之间的联系也被削弱。
宗教权威开始和帝国统治离心离德,使得帝国的分裂主义蠢蠢欲动。
第五, 民族史观的塑造。
奥斯曼土耳其可以算是最失败的案例。
当民主主义思潮兴起时,土耳其的民族主义情绪极其不稳定。
这个帝国的各族人民对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没有稳定的概念,所有土耳其民族情绪始终徘徊在扩张主义和维持现状之间。
这就导致了内部路线的不稳定。
第六,国家青年精英是“精德分子”。
最致命的是20世纪初之后掌权的青年土耳其人中,有一群不折不扣的“精德分子”,他们中很多人有德国留学经历。
不仅崇尚德国历史和文化,还认为德国不会像英法那样侵犯奥斯曼帝国的利益。
因此他们亲近德国,远离英法,这是奥斯曼帝国倒向德国的重要原因。
综上六点原因,曾经威霸欧洲的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分裂。
最终于1923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