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秦朝、隋朝建立之初,都是超级帝国,但是可悲的是,都是二世而亡。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隋炀帝,他一生中启动了哪几个大工程,直接加速了隋朝灭亡步伐。
第一,举国之力,营建都城
隋炀帝一继位,就启动一个大工程——修建东都洛阳。
修建东都洛阳,工程浩大的程度让人咋舌,每一个月就需要200万的劳动力,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也才不过4602万,除去老弱病残少,几乎大部分劳力,都被征调修建洛阳。
工程的负责人——杨素,为了讨好隋炀帝,对于东都的修建,只有一个词可形容——极尽奢靡。皇宫的建筑,“苑囿连接”“周围数百里”,还从全国搜集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放入其中。
为了让东都洛阳,迅速繁荣起来,隋炀帝强行将全国数万富商大贾,迁移到洛阳。
《隋书》中记载,为修建东都洛阳,失去性命的劳工,不下数百万。
第二,修建大运河
隋朝历史上,数次开凿运河,实现了运河贯穿中国南北的格局,好处很多,但是也家中了隋朝百姓的负担。
隋文帝时期,为了漕运和军事的需要,开凿了两条运河,一个是广通渠,长约300公里,一个是山阳渎,也有300公里。
隋炀帝继位后,修建东都洛阳的同时,有发动百万民众,开凿通济渠。
通济渠的工程,也十分的浩大,从皇宫西苑开始,引洛阳谁,洛河水流入黄河,然后在打通黄河一侧,引黄河水到淮河,长达2000多公里。紧跟其后,隋炀帝有开凿了永济渠,长达1900公里。610年,隋炀帝有下令开凿江南运河,从镇江到杭州实现通航,全长800公里。
从历史意义上来看,隋炀帝开凿运河,将还和,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联通成为一体,实现了中国南北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但是从人力、物力的消耗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三,穷兵黩武,四次征伐高丽
598年,隋文帝派30万大军征讨高丽,以失败告终。隋炀帝时期更加的疯狂,为了进攻高丽,隋炀帝征兆百万民众,修建长城,绵延千里。不为人知的是,如下浩大的工程,仅仅用了10天的时间,工期短,任务重,这次修建长城导致50万劳工丧命。
隋炀帝第一次出征高丽,就派出113万人,由于对地形不熟悉,气候变化,粮草跟不上,最后无功而返。
613年,尽管这一次准备充分,但是朝廷出现了问题,杨玄感造反,只能中途撤回。
614年,隋炀帝再一次出征高丽,这一次高丽早早递交投降信,隋炀帝就此作罢。
这三次征讨,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多大消耗,但是穷兵黩武之下,很多的士兵纷纷逃走,还有一部分士兵,转型成为“新强盗”,社会逐渐的不稳定。
第四,三次巡幸江都
隋炀帝享乐的水平,也是帝王中的佼佼者。一生有8次巡幸,“隋炀帝三下江都”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同时,还让大臣到江安地区,收集巨木,建造龙舟,皇龙,楼船等各式各样,规模不一的航船数万艘。
隋炀帝第一次巡幸江都,文武大臣全都随行,大运河上,航船浩浩荡荡绵延200多里,根据资料记载,这些船只动用纤夫,高达8万余名。
按照规定,航船做到之初,河运两岸500公里内的州县,要负责隋炀帝一众人的所有开销。愿不愿意,都只有两种结果,伺候好了加官进爵,隋炀帝不满意,脑袋搬家。
这样的消耗,一次都伤筋动骨,何况是三次。
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到了隋炀帝的手中,短短的十年之间,就给葬送了。但是大家看问题要有两面性,大运河,东都洛阳,征讨高丽,就当是的历史背景而言,都有积极的意义。
之所以起到了反作用,就是隋炀帝过于急促了,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密集的操作,国力、民立过度的消耗,根本就弥补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