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打天下时,他们的对手中比较出名的就是薛举父子、王世充和窦建德,萧铣这个名字,并不为人所熟知。然而要是按实力,萧铣其实才应该是唐朝最大的对手,只是萧铣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萧铣是西梁宣帝的曾孙,安平忠烈王萧岩的孙子,正经的帝王之后,但是由于他的爷爷背叛隋朝投降陈朝,后来为隋文帝诛杀,所以家道中落。到萧铣这一辈时,家中已是一贫如洗,萧铣得像刘皇叔那样自食其力,靠卖书谋生。不过萧铣毕竟出身萧家,隋炀帝的萧皇后和萧铣出自一族,所以萧铣也因为外戚的身份被提拔为罗川县令。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都有人起义造反,岳州校尉董景珍、张绣等人共谋起兵反隋,众人本来共推董景珍为首领,但是董景珍不愿当这个出头鸟,以家境贫寒身份低微拒绝了,转而推举萧铣。
萧铣尽管被隋炀帝赐了一个县令的官职,但他毕竟是帝王后裔,西梁的国土也被隋朝占领,他的爷爷又被隋文帝诛杀,所以他心中一直谋划反隋,现在有人推举他为首领,他自然是欣赏接受。
萧铣决定起兵的时候,正好有贼寇进攻罗川县,萧铣的部下战士不顺,萧铣便趁机将董景珍推举为他共主的事情告知部下。众人正因为战局的艰难发愁,一听说主上要发达,自然都愿意依附。萧铣于是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自称梁公,复辟梁朝,旗帜衣服的颜色也全部遵循梁朝旧例。
萧铣一举起这个旗帜,附近的流民贼寇和起义军都纷纷依附,他的部下很快就达到数万人。不久后,董景珍等人也率众来归。义宁二年(618年),萧铣称帝,他的势力范围西至三峡,南到交趾,北抵汉水,可谓幅员辽阔,而且他还有四十万大军,兵强马壮,颇有取天下的威势。
然而萧铣的军事集团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派系众多。萧铣虽出身皇族,但他年少时贫寒,手上没有势力,不像李渊起兵前就已经是一方诸侯,他的军队全都是后来依附于他的,凝聚力不强。而且,萧铣称帝后,为了封赏董景珍、张绣等人,将他们全部封为王侯,并给予他们兵权。这些将领们个个手握重兵,他们自恃推举萧铣的功劳,胡作非为,横行乡里,表面上尊奉萧铣为帝,实则是一个个独立王国。
武德元年(618年),萧铣迁都江陵,并发兵攻打峡州,却为峡州刺史所败,损失惨重。两年后,唐高祖李渊平定了诸多势力后,决定对萧铣动手,他让赵郡王李孝恭率兵征讨萧铣。萧铣的部将们个个心怀鬼胎,不愿奋力作战,通州、开州接连丢失。萧铣眼见不能制衡诸位将领,心中十分愤怒,决定削弱他们的兵权,他放出消息,让将领们遣散士兵,以便百姓休养生息。时任大司马的董景珍之弟不满萧铣做法,率兵作乱,萧铣得知后将其斩杀。董景珍这个时候正在镇守长沙,尽管萧铣杀了他的弟弟后立刻就派人说不会怪罪于他,但他还是担心遭到萧铣报复,所以献出长沙投降了唐将李孝恭。
萧铣派遣张绣进攻董景珍,董景珍以刘邦杀彭越、韩信的前例劝说张绣没有成功,兵败逃亡。张绣立下战功,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萧铣于是又把他杀掉。
萧铣对待百姓是一位宽仁的帝王,但他对待臣下尤其是将领比较猜忌,总是对他们十分戒备。其实萧铣诛杀董景珍的弟弟,斩杀张绣都不能算擅杀,两个人一个作乱,一个居功自傲,但是萧铣做得太急,他连续杀了几个大将,让其余将领都开始害怕,担心有一天自己会被萧铣所杀,结果纷纷投降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见萧铣集团人心离散,发兵攻打萧铣。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守军不是献城而降,就是弃城而逃,很快李孝恭和李靖的大军就打到了都城江陵。
萧铣本来拥兵四十余万,但他为了削弱将领兵权,将士兵们全部遣散,都城只留下数千禁卫军,等到唐军大举攻来,他只能仓皇集合兵马。
不过萧铣并非没有一战的机会,他做皇帝的时候,爱护百姓,遣散士兵尽管削弱了力量,但百姓们都很爱戴他,所以等他发布勤王诏令后,各地的士兵都组成军队赶往江陵支援。
可是前方的将领投降得太快,还没等援兵抵达,唐军就兵临江陵城下了。有人劝萧铣死守江陵,等待大军到来,但萧铣却说:“天不佑梁朝,如今力战不降,只会让百姓遭殃,现在就投降,可让百姓免受战乱的祸害。各位何愁没有新的君主呢?”
萧铣下令开城投降,他穿着孝服,从容走到李孝恭面前说:“当死者铣尔,百姓非罪也,请勿杀掠!”
李孝恭将萧铣带往京城,就在萧铣投降后的几天,十余万援兵抵达江陵,只可惜他们救不了自己的君主了。李渊斥责萧铣的罪行。萧铣不卑不亢地说:“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为陛下禽,犹田横南面,岂负汉哉?”李渊因为萧铣没有屈从,下令将萧铣斩首。
其实萧铣算不上罪大恶极,正如他所说,群雄逐鹿,成王败寇而已,他的回答也算得上不卑不亢。萧铣主动投降,李渊却将他斩杀,可能正是忌惮他在江陵百姓心中的威望和他临危不乱的气魄。正如李渊斩杀仁德的窦建德而放过残暴的王世充一样,萧铣不是一位残暴的昏君,他的失败只是因为内部不和,一旦给他机会,就将成为唐朝的威胁,所以他才会斩草除根,宁愿背负气量狭小的骂名也要将萧铣除掉。
参考资料: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