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铁帽子王”,是指清朝封爵制度中的一种,是世袭罔替无需降等的亲王。在清朝之前的明朝,皇室大肆分封藩王,最后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所以清朝建立之初,就吸取了这一教训,对王爵有了进一步的削弱,也就是世袭递降。“世袭递降”是相对于“世袭不降”而言的,简单点说前者是爵位每继承一次,等级就下降一级;而后者除非皇帝额外要求,否则就一直平级继承。
这种手段使得许多开国之初的王爵,到了清中后期的时候,已经只是一个低等爵位了,大大减轻了清王朝在这上面的财政负担。有清一代,世袭不降的“铁帽子王”有且只有12位,这里的“铁”并不是说帽子是铁打的,而是一个形容爵位稳定的形容词,类似于“铁饭碗”。这12位铁帽子王中,有8位是为清朝建立立下大功的皇室宗亲,另外4位则属于中后期为稳定江山社稷而恩封的。其中克勤郡王岳托,就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爱新觉罗·岳托是镶红旗人,努尔哈赤之孙、礼烈亲王代善长子,清朝的宗室开国元勋。努尔哈赤东征西讨时,岳托就已经在军中效力了,后来成长为一名优秀将领与父亲代善同掌两红旗,累封至和硕成亲王。
努尔哈赤去世后,岳托力劝其父以大局为重,拥立皇太极上位,是皇太极能够称帝的大功臣。但是岳托性情耿直,多次令皇太极不满,以至于屡贬至贝勒。1638年岳托因天花病逝,年仅39岁,皇太极感念其功绩,追封为克勤郡王。
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正式确立克勤郡王为世袭不降的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克勤郡王的爵位共传了13世17王,其中最后一位克勤郡王叫做晏森。
在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有一座占地30多亩的郡王墓,正是克勤郡王的埋骨之处。然而相比起“克勤郡王墓”,知道它的人更加愿意称之为“车王坟”,这其中的由来还得从晏森开始说起。
作为最后一位克勤郡王,晏森继承爵位时已经是1910年了,清王朝已经是积重难返,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进入近代以后,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克勤郡王府也开始家道中落。传至晏森手中时,已经不剩多少财富。但是晏森从小便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怎么能够让自己过苦日子呢?于是他开始变卖王府的财产,包括王府在内只要是值钱的都让他卖了,所得的钱财也都被他挥霍一空。毫无疑问,晏森这样的行为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败家子。
但是折腾完了王府,钱还是不够他花,于是他便打起了死人的主意。清朝灭亡后,晏森先后卖掉了5处历代克勤郡王墓地的树木和砖瓦石料,门头沟区永定镇的冯村也是其中一处。
在败光了所有的家业之后,晏森终于只能自食其力了,而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只能去干体力活。选来选去,这位昔日的王爷选择了去拉黄包车,正因如此他也被人们戏称其为“车王”,以至于其祖上的坟墓也被称为了“车王坟”。
在世人眼中,晏森就是一个败家子。然而在笔者看来,他或许也能算几分睿智。毕竟晏森再怎么落魄,他也没有利用自己曾经“铁帽子王”的身份去投靠军阀或者列强以换取荣华富贵。落魄之时的他能够自食其力,就已经算是守住了自己的良知,起码相比于那些为了富贵而投靠列强甚至日本人的前清贵族要好得多。而成为了车夫的晏森也表现得非常坦然,每一个坐他车的人他都会笑脸相迎,如果偶尔来了外国人,他还会客串一下导游给他们介绍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北京城。